出处
《小城镇建设》
2006年第12期28-29,共2页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共引文献38
-
1田孟.中观视角:农村低保政策的实践机制研究——以农村区域差异理论为基础[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5):73-79. 被引量:3
-
2谭同学.宗族、国家与社会三重认同下的村治逻辑——兼论乡村治理研究的经验本位性[J].学习与实践,2006(6):94-99. 被引量:4
-
3蔡益群,胡建华.乡村治理:赣州模式的经验总结与发展建议[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6):151-154. 被引量:2
-
4贺雪峰.个案调查与区域比较:农村政策基础研究的进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112-119. 被引量:22
-
5毕正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制度创新问题研究[J].价格月刊,2007(5):47-48.
-
6贺雪峰.差序格局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J].江海学刊,2007(4):114-118. 被引量:26
-
7吕德文.“差序格局”的拓展性理解——行动单位的视角[J].江海学刊,2007(4):118-121. 被引量:18
-
8吕德文.村庄传统: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一个视角[J].人文杂志,2008(1):183-190. 被引量:10
-
9陆叶,于水.不同乡村治理模式下的村民及其治理——从“人”的视角出发[J].农村经济,2008(5):12-16. 被引量:2
-
10陈柏峰.村庄生活中的面子及其三层结构--赣南版石镇调查[J].广东社会科学,2009(1):168-173. 被引量:24
二级引证文献5
-
1袁海峰,王联国.提高返乡农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服务农村中小型企业[J].农业网络信息,2012(11):111-112.
-
2胡勇.东部沿海新农村建设中范式转换的差异性与趋同性研究[J].社科纵横,2013,28(9):34-36.
-
3罗佩,冯耀勇.新农村建设模式探讨——以马落桥村为例[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5):149-152.
-
4梁前菊,方国武.新农村“本体”文化建设——以六安市S村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9):907-911. 被引量:1
-
5刘清泉,卢先明.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4(1):66-71. 被引量:5
-
1农民工的伟大贡献[J].建筑,2004(6):76-76.
-
2袁治军,张旭.李昌平:生死看淡为扶贫[J].中国慈善家,2017,0(4):48-52.
-
3马贵侠.“共同体”的解构与重构——由腾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引发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3):37-39. 被引量:4
-
4孙连璞.浅谈石油基层单位文化建设[J].太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65-66.
-
5柴一青.提高农产品标准化水平的对策[J].发展研究,2003,20(8):50-51. 被引量:1
-
6柴振荣.美国工业公司的科研设计开发问题[J].管理观察,1996,0(4):39-39.
-
7李天铎.荷兰陶瓷工业科研开发综合体系[J].管理观察,1994,0(5):31-31.
-
8吴道予,ams(摄影).宝来 TDI[J].汽车驾驶员,2005,21(11):58-59.
-
9杨雪峰.降低建筑企业成本提高效益的几种途径[J].建厂科技交流,2004,31(2):101-102.
-
10杨琪.周家庄调查[J].中国老区建设,2013(1):6-9.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