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1年第3期13-15,共3页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42
-
1王晓辉.教师思想工作语言不当例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7(2):47-48. 被引量:1
-
2向葵花.重新审视惩戒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4(6):10-12. 被引量:29
-
3赖雪芬.新课改环境下的教育惩罚[J].教育评论,2003(6):46-48. 被引量:8
-
4余清臣.福柯的教师观[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6):37-40. 被引量:10
-
5王俏华,张俊丽.对教育领域中教师惩罚学生的策略探讨[J].教育探索,2005(3):98-100. 被引量:3
-
6钱志亮.惩罚不当 师训有过[J].中小学管理,2001(2):11-11. 被引量:1
-
7周秀龙.实施无恐惧教育 创建成长的乐园[J].中小学管理,2001(2):14-15. 被引量:6
-
8于伟,戴军.福柯教室中的微观权力理论述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38-143. 被引量:25
-
9赖雪芬.论教育惩罚手段的合理运用[J].教育评论,2006(3):56-58. 被引量:14
-
10李松林.课堂场域中的权力运作与学生的生存境域[J].教育科学,2006,22(4):37-40.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7
-
1金璇,朱成科.学校情境下学生生存境遇研究述评——基于规训理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论丛,2008(8):21-23. 被引量:1
-
2王俏华,张俊丽.对教育领域中教师惩罚学生的策略探讨[J].教育探索,2005(3):98-100. 被引量:3
-
3王呈祥.奖惩功能的历史审视及其在创新教育中的定位[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2(10):3-5. 被引量:6
-
4熊晓春.论惩罚在职业教育中的合理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7(11):174-175. 被引量:1
-
5张洪华.教育惩戒:踯躅于惩与不惩之间[J].上海教育科研,2009(10):38-41. 被引量:13
-
6褚红芳.赫尔巴特“惩罚”教育思想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2014,0(7):184-185.
-
7王呈祥.论中小学教育中奖励与惩罚的合理使用——理论模型与实践对策[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23(3):98-100.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6
-
1张艳丽,吴玲.洞察儿童说谎:案例分析与教育反思[J].课程教学研究,2013(9):19-22.
-
2张国栋,田莉,柯一琼.探究奖惩在教育情境中的应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101-102. 被引量:1
-
3熊晓春.论惩罚在职业教育中的合理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7(11):174-175. 被引量:1
-
4李明富.惩罚:温而厉的教育手段——如何发挥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9(7):110-111.
-
5傅禄建.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J].上海教育科研,2010(1):8-9.
-
6庞柏.浅论教育中的惩罚[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10):35-37. 被引量:2
-
7李鹰.奖励的教育意蕴及实践[J].教育研究,2013,34(1):20-25. 被引量:17
-
8褚红芳.赫尔巴特“惩罚”教育思想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2014,0(7):184-185.
-
9陈志超.对惩戒教育现实困境的审视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7):76-78. 被引量:5
-
10张忠涛.教师惩戒权:让“滥用”与“不用”回归“正常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5(7):48-51. 被引量:32
-
1李娟.合理运用惩罚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2):28-28.
-
2祝大桥.慎说慎用“罚”字[J].湖北教育,2004(1):60-60.
-
3吴建成.关于教师惩罚学生的思考[J].湖北教育,2003(7):17-17.
-
4冉乃彦.真正的教育与惩罚[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0(10):27-28.
-
5朱小燕.让惩罚成为理性教育[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4):11-12. 被引量:1
-
6朱小燕.让惩罚成为理性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导航,2009(1):70-71.
-
7陈世滨.尊重者与执罚者——教师“惩罚”学生的应然之义[J].基础教育,2008,5(1):18-19.
-
8刘卫星.老师,今天你又滥用“惩罚”了吗[J].新课程(小学),2013(1):54-54.
-
9王俏华,张俊丽.对教育领域中教师惩罚学生的策略探讨[J].教育探索,2005(3):98-100. 被引量:3
-
10郑婵玲.对教师惩罚学生现象的思考[J].生活教育,2014(16):110-111.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