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2年第9期34-36,共3页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二级参考文献8
-
1(美)马斯洛 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华夏出版社,1987.62,60,67,25,52,83.
-
2(德)雅斯贝尔斯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139.
-
3王国维 舒新城.论教育之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1008-1010.
-
4(美)弗洛姆.自为的人.载弗洛姆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207.
-
5(美)罗杰斯 吴聿衡(译).我的人际关系哲学及其形成.载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27.
-
6孙云晓主编:《向孩子学习》,晨光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页。
-
7孟德格查.《续爱的教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页.
-
8[美]保罗·库尔兹编.《21世纪人道主义》.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55页.
共引文献167
-
1夏晋祥,陈忠宁.生命化德育: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与规律遵循[J].教育学术月刊,2021(5):18-23. 被引量:4
-
2王喜亭.体谅模式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理论观察,2021(11):44-47. 被引量:1
-
3卢建华.论世纪初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表现形态和时代课题[J].学术论坛,2008,31(4):198-204.
-
4林萍.教育中的生命意识[J].现代企业教育,2006(18):86-87.
-
5洪丽,叶一舵.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1(1):115-117. 被引量:2
-
6陈艳秋.论道德教育的“人性化”和“主体性”理念[J].文教资料,2008(29):94-96.
-
7张艳.构建实践体认化的大学德育体系[J].文教资料,2006(14):47-48. 被引量:1
-
8梁钊华.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解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12):181-184. 被引量:14
-
9夏晋祥.改进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46-49.
-
10张继梅.对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职能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2):36-37.
二级引证文献5
-
1朱家安,熊孝梅,唐毓首.德育学科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执行与协调[J].大学教育,2016(8):3-6.
-
2马玉红.试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J].读书文摘(青年版),2014(7):63-64.
-
3蒋志荣.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J].东西南北,2019,0(10):203-203.
-
4古丽扎努尔·艾尔肯.中职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核心分析探索[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0(2):146-146. 被引量:3
-
5袁丁.探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及其培养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0(7X):234-234.
-
1李克建.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8,37(10):49-53. 被引量:11
-
2肖燕,牛灵江.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辅导员队伍[J].中国科技教育,2012(4):8-11.
-
3董建春.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培养的论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14(2):8-11.
-
4蔡冠群,张舒予.信息化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综合),2004(4):20-23. 被引量:1
-
5二00五年教育问题的新观点[J].新教育(海南),2006(6):5-6.
-
6郑德胜.浅谈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师[J].教育教学论坛,2010(5):161-161.
-
7罗先德.班主任工作的“精细”与“模糊”[J].中小学德育,2015(12):69-70.
-
8薛斌英.也谈探究式高中生物教学[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0(4):122-123.
-
9杨滨.对教育中质研究过程的探索与反思[J].中小学电教(综合),2010(1):54-55.
-
10吴琼,焦凤梅.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6):57-59.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