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2年第12期37-38,共2页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7
-
1徐亚康.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贵州教育,2004,0(3):27-28. 被引量:12
-
2吴全全,姜大源.隐性知识管理——职业教育教学论探索的新视野[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0(19):10-12. 被引量:31
-
3兰杏芳.高等职业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6(6):70-71. 被引量:26
-
4方绍正.校园物理环境在高校隐性课程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6,4(26):113-114. 被引量:5
-
5[1]陈伯璋.潜在课程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
-
6彭移风.隐性课程开发与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7(01)
-
7沈贵鹏.隐性心育课程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9(12):49-52.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20
-
1李瑾玉.浅谈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素养[J].商情,2019,0(40):244-244.
-
2张宏家,高明琪.隐性管理方法在足球课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新课程学习(中),2009,0(5):114-114.
-
3欧科良.论公安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的作用*——基于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案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40-141. 被引量:4
-
4张二庆.试论学校隐性课程[J].中国校外教育,2008(9). 被引量:1
-
5王传中,刘春江,翁亮子.试论高校优质隐性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7(5):49-51. 被引量:27
-
6刘晓东.新课程理念下隐性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实现[J].内江科技,2007,28(7):153-153.
-
7黄育妆,柏志全,陈红梅.略论现代高校隐性课程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07,6(9):783-784. 被引量:4
-
8贾文萍,丁芳.隐性课程对小学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及改善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28-30. 被引量:1
-
9周忠新.结合隐性课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11(22):193-195.
-
10陈洁瑾.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开发初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4):44-46. 被引量:2
-
1拉青措.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8(15):120-121.
-
2赵克理,于东君.隐性课程的职教功能浅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1):75-75.
-
3蒋德均.教学艺术及其功能浅析[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04(3):62-62.
-
4武守灿.从素质教育角度看艺术教育[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4):123-124.
-
5吴祖英.彰显学生个性,促进语文学习[J].考试周刊,2011(47):54-55.
-
6张健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3):42-42.
-
7杨璟,马忠涛.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促进教育持续发展[J].宁夏教育,2009(12):75-75.
-
8黄若华,张康军.加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刻不容缓[J].环境教育,2011(2):63-65. 被引量:1
-
9第32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J].辅导员,2016,0(11):4-4.
-
10朱焕芝.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2):275-276.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