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对中西医的抗感染概念的再认识——由中西医对感染性疾病的差异性比较引发
被引量: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西医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及思维模式不同,故其指导思想及用药思路也不相同,中西药在抗感染中的作用途径不同,各自优势也不相同。二者抗感染的概念不容混淆。
作者
杜月英
丛丽
机构地区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出处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55-56,共2页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金
浙江省教育厅立项资助课题(No:YB06041)
关键词
感染性疾病
中医
西医
比较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R181 [医药卫生—流行病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101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29
参考文献
2
1
冯全生.
试论中医感染病学的建立[J]
.新中医,2005,37(1):3-5.
被引量:12
2
帅光龙.
试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误区[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3):177-177.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2
1
张之文.
《温疫论》对温病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影响[J]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3,16(4):7-10.
被引量:4
2
张之文.
温病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1-3.
被引量:9
共引文献
11
1
陈僖平.
有关“感染病学”、“医院感染”等在《中图法》中归类的探讨[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5,14(5):37-39.
2
赵颖,熊旭东.
感染性疾病之中西医认识差异[J]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0):1112-1114.
被引量:3
3
冯全生.
从体质深化中医感染病学研究的思考[J]
.中医杂志,2008,49(6):485-487.
被引量:19
4
冯全生,张之文.
传承瘟疫学理论,构建中医疫病防治新体系[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4):11-13.
被引量:19
5
马战平,屈小元.
刘华为教授应用温病学理论谈甲流H1N1的辨治[J]
.陕西中医,2010,31(5):580-581.
被引量:7
6
侯江涛,李海文,刘凤斌,张长荣,文艺,陈卓群,祝水恋.
后抗生素时代中医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9):2157-2159.
被引量:6
7
章德林,汤丹丰,郑琴,杨明,刘丹,唐宇.
具有抗感染作用的中药分类研究[J]
.中草药,2015,46(24):3771-3778.
被引量:39
8
宋伟伟,李衍滨.
中风“外风”理论与“感染相关性卒中”关系探讨[J]
.山东中医杂志,2016,35(1):7-9.
被引量:18
9
郑子安,刘铁钢,万宇翔,白辰,王云辉,严利依,徐竞男,马雪颜,谷晓红.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两组对药作用机制的对比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0):4386-4389.
被引量:12
10
张凤,冯全生,郭尹玲,党思捷.
从“肾虚邪伏”认识慢性乙型肝炎[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3):92-94.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101
1
李成林,叶于薇,孙菊英.
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的抗菌活性研究[J]
.中国药理学通报,1989,5(6).
被引量:21
2
王秀莲.
中医药治疗感染病的优势与思路[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3):116-117.
被引量:10
3
李鹏.
蒿芩清胆汤的抗菌、抗内毒素作用研究[J]
.中医研究,2004,17(3):15-16.
被引量:20
4
高益民,王忠山.
对痰热清注射液临床药学初步评价[J]
.首都医药,2004,11(12):44-46.
被引量:205
5
李鹏.
蒿芩清胆汤的免疫作用研究[J]
.中医研究,2004,17(5):22-23.
被引量:21
6
黄世敬,危剑安,曹惠云,孙利民,游秀珍,苏小游,黄霞珍,苏诚练,许铣,李国勤,刘国,王健,吕维柏,于智敏,那奥米,夏邬丽.
中医辨证治疗艾滋病729例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2004,45(9):680-682.
被引量:27
7
黄世敬,危剑安,孙利民,游秀珍,曹惠云,黄霞珍,苏诚练,许铣,李国勤,王健,吕维柏,那奥米.
中医治疗十年以上21例艾滋病病例报告[J]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31-732.
被引量:21
8
冯全生.
试论中医感染病学的建立[J]
.新中医,2005,37(1):3-5.
被引量:12
9
李建农,包定元.
中药复方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0,22(4):27-31.
被引量:17
10
陈瑀.
卫气浅谈——艾滋病辨病探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4):11-14.
被引量:20
引证文献
8
1
丁洋,李峰,王文奎,刘晓兰,刘燕,关静,赵雪松,张丽君.
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暨治疗新突破[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518-2521.
被引量:7
2
祁燕伟,温先敏,白劲松,陈建华,杨缅南,张官柏.
康力欣胶囊对HIV/AIDS患者临床疗效的初步评价[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11):54-56.
被引量:3
3
王万群,杜惠萍.
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J]
.光明中医,2010,25(5):841-842.
被引量:3
4
杜月英,何革,顾水均,李立,任延刚,沈园园,胡全兵,毛文明,练维生,袁铄慧,施云福,肖鲁伟,冷怀明.
循自身发展规律创新中医药科研决策——由中西医发展比较引发的思考[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4):628-629.
被引量:5
5
谭婧,占美,李幼平,徐珽,周旭,李向莲.
感染性疾病中成药治疗上市后研究初探与思考[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4):488-492.
6
侯江涛,李海文,刘凤斌,张长荣,文艺,陈卓群,祝水恋.
后抗生素时代中医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9):2157-2159.
被引量:6
7
饶远立,闫志来,曾冲.
中医治疗优势领域识别模型的构建思路[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4):746-750.
被引量:2
8
孙庆,鲁成龙.
重症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与诊治进展[J]
.中国医学创新,2018,15(29):145-148.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29
1
许建林.
重症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J]
.名医,2020,0(2):118-118.
2
蒋自强,于晓敏.
艾滋病发热的治疗应以调和营卫为主[J]
.河南中医,2009,29(9):848-850.
被引量:8
3
于晓敏,蒋自强.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外感发热证经验[J]
.中医研究,2009,22(11):43-45.
被引量:10
4
郭会军,于晓敏.
从毒探析艾滋病的病因[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6):471-472.
被引量:6
5
王翠芳,李峰,王峰,关静,王文川,伍凌,王文静.
泰和济生方治疗艾滋病78例临床研究[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3):8-10.
6
田明,倪量,万钢,杨小平,高辉,谭行华,孙丽君,王玉光,王融冰.
健脾止泻方治疗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的临床研究[J]
.世界中医药,2011,6(3):193-195.
被引量:15
7
吴巍,黄世敬,王阶,薛柳华,潘菊华.
艾滋病头痛中医临床研究近况[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7):1463-1465.
8
李钦,贺铮铮,段呈玉,李艳萍,杨绍春,孙俊,方路,马克坚.
从脏腑辨证出发论治艾滋病[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0):78-79.
被引量:3
9
王丹妮.
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反思[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2):269-271.
被引量:12
10
郭会军,高尚社,杨建宇.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近况[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3):161-165.
被引量:3
1
王新伟.
分析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5):241-242.
被引量:1
2
董秋芬,梁君昭,王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40例[J]
.江西中医药,2014,45(8):52-53.
被引量:2
3
贾成友,于金英,张传辉,王云红,禹奇男,杨荣平.
国内外青蒿素生产过程差异性比较[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3):734-739.
4
王丽萍.
艾滋病高危人群的综合干预及控制[J]
.医药前沿,2016,0(6):61-62.
5
韩永菊.
不同级别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SCL-90测试结果及分析[J]
.现代护理,2005,11(14):1100-1101.
被引量:1
6
杨林军,黄文平,吴永忠,欧阳辉,吴柳瑾,李艳,杨世林,冯育林.
杜仲板皮和枝皮中4种有效成分差异性比较[J]
.中草药,2015,46(4):584-587.
被引量:10
7
sunny.
季节转换时微量元素怎么补?[J]
.自我药疗,2011(10):52-53.
8
崔鹤仙,刘增辉,张彦春,牛红梅,石小静,郭玮.
肺部感染与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的相关性[J]
.医学与社会,2015,28(B06):74-75.
被引量:1
9
崔秉东,高晓艳.
滋肝补肾法对于中风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
.特别健康(下),2014,0(10):85-86.
10
贺春蕾.
包头地区918例儿童不同年龄阶段4种矿物质元素水平变化趋势及差异性比较[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2):218-221.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