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肇论》研究综述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作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肇论》既代表了僧肇本人的理论思辨水平,也是当时中国佛教理论发展的高峰,对后世中国佛教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本文从《肇论》的真伪、《肇论》思想研究和《肇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等三方面综述了二十世纪以来的《肇论》研究成果,以便为以后的《肇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
刘聪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五台山研究》
2006年第4期8-13,共6页
Mt Wutai Researches
关键词
《肇论》
僧肇
思想研究
佛教理论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2
1
张卫红.
从《肇论》看中观般若学的非本体性特征[J]
.世界宗教研究,2005(1):35-41.
被引量:2
2
潘桂明.
僧肇佛教思想述评[J]
.佛学研究,2004(1):75-85.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麻天祥.
中国佛学非本体的本体诠释[J]
.中国社会科学,2001(6):34-41.
被引量:19
2
龙树.《中论》[A]..《大正藏》卷30[C].大正一切经刊会印刷所,日本昭和4年7月版.2.
3
吉藏.《中论疏》[A]..《大正藏》卷42[C].,.29页上.
4
慧达.《肇论疏·不真空论疏》[A]..《大藏新篡卍续藏经》卷54[C].台北白马精舍印经会印行,.59.
5
.《肇论》[A]..《大正藏》卷45[C].,.150-161页.
6
德清.《肇论略注》卷一[M].香港佛教法喜精舍印行,1997年.13页.
7
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第三十一卷[A]..《大正藏》卷36[C].,.239页中.
8
镇澄.《物不迁正量论》[A]..《大藏新篡卍续藏经》卷54[C].,.914.
9
文才.《肇论新疏》卷上[A]..《大正藏》卷45[C].,.208页上.
10
元康.《肇论疏》卷中[A]..《大正藏》卷45[C].,.189页上.
共引文献
1
1
冒婉莹.
僧肇假名说的逻辑与语言自觉[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3):87-92.
同被引文献
11
1
王颂.
读《坛经》断想[J]
.佛教文化,1992(4):13-14.
被引量:1
2
印顺,2009年:《中观论颂讲记》,载《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
3
[明]明河.《补续高僧传》,《续藏经》第77册第399页下.
4
[明]镇澄.《物不迁正量论》,《续藏经》第54册第912页下.
5
[明]德清.《肇论注疏》,《续藏经》第54册第336页下.
6
[唐]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 >》,《大正藏》第45册第684页中.
7
江灿腾.《经验派各家与镇澄争辩择法思维的相关文献及其持论的内容分析》见《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8-382 页.
8
[唐]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大正藏》第36册239页中.
9
吕激.《中国佛性源流略讲》,《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卷5,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第2593页.
10
[后秦]僧肇.《注维摩诘经》,《大正藏》第38册第356页中.
引证文献
2
1
朱光磊.
僧肇物不迁义平议——以镇澄《物不迁正量论》为中心的考察[J]
.宗教学研究,2012(4):114-119.
被引量:3
2
贾光佐.
《肇论》中的“心物关系”论及其美学发微[J]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8,9(3):125-13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
1
路传颂.
《物不迁论》的时间观念及其双重困境[J]
.哲学研究,2019,0(5):76-82.
被引量:6
2
杨勇.
论僧肇哲学的意象之维[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5):58-65.
3
贾光佐.
富士与匡庐:日本黄檗山万福寺东方丈庭园的景观与作为其背景的明末清初渡日僧的思想[J]
.世界美术,2023(1):24-36.
4
李宜静,马熙曦.
再谈《物不迁论》的物性、时间问题[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2):34-40.
1
藏明.
《庄子·齐物论》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06-307.
被引量:2
2
藏明.
从《庄子·齐物论》看“可持续发展观”[J]
.科学.经济.社会,2010,28(3):178-181.
3
陶新宏.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同之辨”及其现代价值[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3(4):71-73.
4
韩东屏.
市场经济与我们的道德生活[J]
.学习与实践,1993(5):37-42.
5
杨海文.
朱子学与朝鲜朝的未发之辨[J]
.学术研究,2015(7):17-21.
6
李锦全.
读《东坡新论》[J]
.哲学动态,1990(9):17-18.
7
蔡方鹿.
经学理学化的意义[J]
.河北学刊,2009,29(1):43-48.
被引量:2
8
白奚.
“道”与“术”:老子思想的本义和引申义——以“不争”和“柔弱胜刚强”为例[J]
.哲学研究,2013(1):51-57.
被引量:6
9
陈来.
宋代理学话语的形成[J]
.河北学刊,2008,28(1):32-42.
被引量:3
10
高尚学.
“和而不同”的思想意蕴及其当代理论价值[J]
.考试周刊,2007(41):152-153.
被引量:2
五台山研究
2006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