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山东林业科技》
2006年第6期88-90,共3页
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共引文献6
-
1艾连和.建立森工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研究[J].林业科技,2005,30(1):60-62. 被引量:5
-
2邢星,张志强.广州市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及生态公益林补偿[J].河北林果研究,2006,21(2):140-143. 被引量:2
-
3邓燔,陈秋波,章芸.森林生态补偿体系的现状和局限[J].现代农业科技,2007(10):47-49. 被引量:5
-
4吴红军,李剑泉.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探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8(5):20-23. 被引量:20
-
5肖建武,康文星,尹少华.浅论森林生态效益经济化之公共补偿[J].辽宁林业科技,2010(1):38-41.
-
6李普洲.哈萨克斯坦后生层间渗入铀矿床[J].国外铀金地质,1999,16(4):300-306.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135
-
1谭芳林,林捷,张水松,薛建辉.沿海沙地湿地松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研究[J].林业科学,2003,39(S1):27-31. 被引量:65
-
2夏丽娜,肖彦利,倪柏春,高金辉.论森林碳汇市场的产生与发展[J].林业勘查设计,2008(2):10-12. 被引量:3
-
3续珊珊,姚顺波.基于生物量转换因子法的我国森林碳储量区域差异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109-114. 被引量:23
-
4陈根长.林业的历史性转变与碳交换机制的建立[J].林业经济问题,2005,25(1):1-6. 被引量:50
-
5何英.森林固碳估算方法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5,18(1):22-27. 被引量:104
-
6林德荣,李智勇,支玲.森林碳汇市场的演进及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5,18(1):1-5. 被引量:45
-
7张鸿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环境保护,2005,33(2):41-45. 被引量:32
-
8李怒云,章升东,宋维明.中国林业碳汇管理现状与展望[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5(03M):23-26. 被引量:73
-
9孙丽英,李惠民,董文娟,石缎花,周大杰.在我国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利弊分析[J].生态科学,2005,24(1):42-45. 被引量:35
-
10刘华,雷瑞德.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方法及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4):835-843. 被引量:67
引证文献18
-
1张颖,吴丽莉,苏帆,杨志耕.森林碳汇研究与碳汇经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S1):288-291. 被引量:37
-
2周莉荫,严员英,王贺礼.造林与再造林碳汇项目概述[J].江西能源,2007,23(3):8-10. 被引量:7
-
3吕景辉,任天忠,闫德仁.国内森林碳汇研究概述[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8,34(2):43-47. 被引量:44
-
4黄东.森林碳汇:后京都时代减排的重要途径[J].林业经济,2008(10):12-15. 被引量:33
-
5邢尚军,杜立民,翟建平,周健,杨庆山.黄河三角洲人工林碳汇效应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9,39(3):5-8. 被引量:7
-
6资讯[J].绿色中国,2010(7):6-7. 被引量:1
-
7赵建军,张雅静,郝栋.大林业观与生态文化建设研究[J].林业经济,2010(7):3-7. 被引量:6
-
8方小林,高岚.中国森林碳汇市场的研究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的建议[J].生态经济,2011,27(3):96-99. 被引量:7
-
9李华,陈飞平,曹建华.森林碳汇发展对策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1,37(3):8-9. 被引量:10
-
10伍楠林.黑龙江省发展森林碳汇贸易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7):116-123.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222
-
1王俊,李佐军.探索碳汇交易机制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以深圳市大鹏新区为例[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1(1):51-59. 被引量:18
-
2雷军,张利,张小雷.中国干旱区特大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1,34(5):820-829. 被引量:23
-
3王兰会,王凤葵,张颖.碳税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S1):261-263. 被引量:1
-
4王玥,齐麟,叶雨静,于大炮,周莉,代力民.吉林省森林资源碳汇效益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S2):148-152. 被引量:2
-
5康涛,杨海真,郭茹.崇明县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S2):102-108. 被引量:5
-
6幸宇.构建纳入林业碳汇的碳排放权市场的设想[J].西南金融,2013(10):37-40. 被引量:6
-
7钟晓青,黄安琦,徐永成,廖立维,邢晓静.市场出清原则下的碳交易定价机制研究[J].鄱阳湖学刊,2015(5):68-78. 被引量:1
-
8杨绍辉.林业碳汇研究进展简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0(3):206-207. 被引量:8
-
9吕景辉,任天忠,闫德仁.国内森林碳汇研究概述[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8,34(2):43-47. 被引量:44
-
10唐晓川,孙玉军,王绍强,杨风亭.我国南方红壤区CDM造林再造林项目实证研究——以千烟洲生态试验站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8):1477-1487. 被引量:7
-
1蒲天波.低碳经济视角下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和模式选择[J].中国农业信息,2014,26(6S):106-106.
-
2钱能志.国有林区营林50年[J].森林与人类,1999,0(10):12-16. 被引量:1
-
3马云涛,郑寿春,黄宏起.森林碳汇市场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1(4):33-36. 被引量:6
-
4矿业权有偿化改革出台细化规定[J].矿山机械,2008,36(10):87-87.
-
5王雯茜,许向阳.发展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政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4(2):77-78. 被引量:4
-
6李淑霞,周志国.森林碳汇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88-93. 被引量:31
-
7胡柳,黄万里.森林碳汇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J].低碳世界,2016,6(16):238-239.
-
8王可达.我国增加森林碳汇的对策研究[J].开放导报,2011(2):65-68. 被引量:9
-
9王见,文冰.我国“非京都规则”森林碳汇市场构建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08(3):27-31. 被引量:8
-
10尹少华,周文朋,丁扬.湖南省森林碳汇市场供求关系及其优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1):140-144. 被引量: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