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晚新生代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4

LATE CENOZOIC PALYNOLOGICAL SEQUENCE OF 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ITS BEARING ON PALAEOGEOGRAPHY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孢子花粉组合大致可分为三个组合两个亚组合。中新世组合主要以壳斗科,桦科以及榆科为主,并有大量的松科花粉。上新世以后组合则以壳斗科和松科花粉据优势,并有很多草本植物花粉。晚新生代孢粉植物群在本地区已经分出南北两个区系,反映了不同的气候特征或者不同的高度。青藏高原东部的孢粉资料显示本地区至少有两个成煤时期:中新世和上新世到早更新世。孢粉资料说明在中新世时青藏高原可能已经达到两千米高度。这个高度已经可以构成影响本地区气候特征的因素之一。青藏高原在晚新生代的抬升是我国季风气候和现代气候分区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作者 刘耕武
出处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63-372,共10页 Acta Micropalaeontologica Sinica
关键词 孢粉组合 古地理 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 pollen assemblages,palaeogeography,Late Cenozoic,Qinghai-Xizang Plateau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9

  • 1邱占祥,邱铸鼎.中国晚第三纪地方哺乳动物群的排序及其分期[J].地层学杂志,1990,14(4):241-260. 被引量:89
  • 2王富葆,国家85攀登计划汇报会论文摘要,1994年
  • 3刘耕武,古生物学报,1988年,27卷,1期,75页
  • 4宋之琛,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集刊,1988年,24期,1页
  • 5宗冠福,古脊椎动物学报,1987年,25卷,2期,137页
  • 6李传夔,古脊椎动物学报,1984年,22卷,3期,163页
  • 7宋之琛,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丛刊,1984年,8期,1页
  • 8宋之琛,西藏古生物.第5分册,1982年
  • 9宋之琛,Proc of Symp on Qinghai-Xizang(Tibet) Plaeau,1981年
  • 10孔昭宸,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问题,1981年

二级参考文献83

  • 1邱占祥,古脊椎动物学报,1990年,28卷,1期
  • 2王伴月,科学通报,1990年,35卷,8期
  • 3齐陶,古脊椎动物学报,1989年,27卷,2期
  • 4邱铸鼎,古脊椎动物学报,1989年,27卷,4期
  • 5童永生,古脊椎动物学报,1989年,27卷,2期
  • 6王伴月,古脊椎动物学报,1989年,27卷,1期
  • 7叶捷,古脊椎动物学报,1989年,27卷,1期
  • 8陈冠芳,古脊椎动物学报,1988年,26卷,3期
  • 9陈冠芳,古脊椎动物学报,1988年,26卷,4期
  • 10邱占祥,古脊椎动物学报,1988年,26卷,1期

共引文献88

同被引文献150

引证文献14

二级引证文献6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