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23,共6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6
-
1《伯恩施坦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56页.
-
2《德国社会民主党1898年斯图加特代表大会会议记录》,1898年,德文版,柏林.
-
3郭庆仕.恩格斯与第二国际[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2):87-91. 被引量:3
-
4《列宁全集》,1959年,人民出版社.
-
5洛赫.1959年.《德国史》,三联书店.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年..
共引文献575
-
1庄仕文,李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15-17.
-
2王江燕.民主政治建设与公共权力监督[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11-14. 被引量:2
-
3戈钟庆.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42-45.
-
4周新城.经济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J].经济经纬,2004,21(4):1-4.
-
5杨学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观念[J].哲学研究,2003(2):8-10.
-
6王岩.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重构[J].哲学研究,2003(3):10-14. 被引量:12
-
7陆剑杰.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维度的“解蔽” 要靠对它的实践论的正确解读[J].哲学研究,2003(3):35-37. 被引量:5
-
8张玉存.中国古代“为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集体观之比较[J].理论学刊,2002(6):113-115. 被引量:4
-
9毛健.论经济增长中的跳跃发展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4):15-19. 被引量:1
-
10陈飞龙.论邓小平文艺以人民为本的思想[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4):4-8.
同被引文献53
-
1本刊记者.应该重视和加强对第二国际的研究——姚顺良教授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8(6):1-6. 被引量:7
-
2黄靖,周太山.俄国公社解体证实了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J].理论导报,2008(5):34-35. 被引量:1
-
3梁文清.突如其来的胜利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论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误根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5(3):13-15. 被引量:1
-
4蒋少龙.“超帝国主义论”再认识[J].当代经济研究,2004(7):13-15. 被引量:1
-
5郭庆仕.恩格斯与第二国际[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2):87-91. 被引量:3
-
6阎照祥.国际共运史:世界近代史研究中的模糊点[J].历史教学,2005(1):12-17. 被引量:1
-
7宋书声,杨金海,蒋仁祥.关于《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决裂”论断的翻译和理解——与俞吾金同志商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53(5):34-37. 被引量:14
-
8周尚文,江乃兵.论罗莎·卢森堡的党内民主观[J].探索与争鸣,2005(3):46-49. 被引量:3
-
9殷叙彝.伯恩施坦的生平和思想发展过程[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1):3-22. 被引量:7
-
10赵民.试论列宁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理论依据[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1):57-6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0
-
1汪绪武.新时代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路径探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4):1-3. 被引量:1
-
2岳奎.“不忘初心”与自觉抵制西方非意识形态化错误思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9):132-140. 被引量:8
-
3周启杰,苗贵洋.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社会主义实践价值研究[J].世纪桥,2018(2):37-39.
-
4谷永鑫.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学术探索,2019,0(10):20-28. 被引量:1
-
5孟凡辉,胡晓红.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内涵及其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5):82-87. 被引量:8
-
6蒋超.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动态,2021(9):58-65.
-
7蓝波涛.列宁《怎么办?》中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9):85-92. 被引量:5
-
8杨德霞,陈茂华.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导权研究综述[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1):34-41.
-
9张楷芹,梁罡.哲学根基与内在张力: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政治哲学视角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24(1):37-44.
-
10潘然.论列宁和葛兰西对文化领导权实现方式的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43(6):11-18.
-
1臧峰宇.重思晚年恩格斯视域中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兼及《自然辩证法》手稿解读[J].教学与研究,2015(4):29-36. 被引量:4
-
2杨宪华.构建和谐社会的五大保障机制[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5):62-63.
-
3郑伟.从晚年恩格斯到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一种进路[J].湖北社会科学,2015(5):11-17. 被引量:1
-
4祁海军.西方马克思主义及修正主义对待晚年恩格斯的两种态度[J].理论界,2008(9):89-90.
-
5齐忠志.为人处世的十个忠告[J].驾驶人心理,2007(1):95-95.
-
6鄢龙珠.论理论的层次性与检验的对应性[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6):43-45. 被引量:1
-
7吴家华.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与价值性——晚年恩格斯的新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1):38-43.
-
8包毅.继承与创新:普列汉诺夫与晚年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J].领导理论与实践,2011(2):4-7.
-
9И.С.纳尔斯基,田歌.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和当代[J].世界哲学,1991(1):1-7. 被引量:2
-
10苏庆华.“在场”还是“出场”——探究晚年恩格斯自然观中“人文关怀”的价值维度及其现实意义[J].凯里学院学报,2012,30(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