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原城市群吸纳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的条件和对策研究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及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区外转移是实现三大地带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而中原城市群所具有的区位特点,潜在的市场优势,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等,使其成为吸纳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文章探讨了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吸纳东部制造业转移的条件,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吸纳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的对策研究。
作者
张卫星
机构地区
商丘师范学院
出处
《生产力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3-145,共3页
Productivity Research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中原城市群
制造业
分类号
F127.61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7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350
同被引文献
1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李小建,覃成林,高建华.
我国产业转移与中原经济崛起[J]
.中州学刊,2004(3):15-18.
被引量:58
2
万丽,张赟.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实现湖北在中部崛起[J]
.科技创业月刊,2005,18(12):3-4.
被引量:5
3
苗长虹,王海江.
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J]
.地理研究,2006,25(2):222-232.
被引量:269
4
王彦武.
中原城市群几个问题的探讨[J]
.中州学刊,2004(5):36-40.
被引量:18
5
刘娟.
我国制造业西移的现状及成因研究[J]
.经济纵横,2005(2):24-26.
被引量:3
6
孙英兰.
中原城市群有可能率先崛起[J]
.瞭望,2006(14):40-41.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27
1
郑国,赵群毅.
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5):51-54.
被引量:95
2
李春芬.
区际联系──区域地理学的近期前沿[J]
.地理学报,1995,50(6):491-496.
被引量:71
3
王德忠,庄仁兴.
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
.地理科学,1996,16(1):51-57.
被引量:266
4
周起业 刘再兴.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22-151,433-455.
5
陈秀山 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
6
虞蔚.我国重要城市间信息作用的系统分析[J].地理学报,1988,43(2):141-149.
7
R·弗龙.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J].经济学,1966,(8).
8
Meyer D R.A dynamic model of the integration of frontier urban places into the United States system of cities.Economic Geography,1980,56:39 ~ 120.
9
Kosso P,Kosso C.Central place theory and the reciprocity between theory and evidence.Philosophy of Science,1995,62(4):581~598.
10
Reilly W J.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retail relationships.University of Texas,1929,Bulletin (2944):1~9.
共引文献
350
1
孟祥林.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下豫北安鹤濮城市团发展对策[J]
.郑州师范教育,2019,0(6):22-30.
被引量:1
2
侯文星,许宁,李学鑫,郭志富.
高速铁路对中原经济区经济联系强度影响的时空变化分析[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3,39(6):58-63.
3
吕承超,杨珊珊.
南北方城市经济空间网络关联效应比较研究[J]
.南大商学评论,2022(2):1-21.
4
夏斯雨,晏王波,张时智,王海君.
扬子江城市群城镇空间格局监测研究[J]
.现代测绘,2023,46(4):22-25.
5
刘湘平,刘慧平,邹滨,靳媛媛,伊尧国,王娟.
基于城市联系网络的城市群等级结构对比[J]
.经济地理,2021(2):55-61.
被引量:17
6
张妍,王丽明.
促进泛珠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J]
.西部法学评论,2006(4):170-172.
被引量:5
7
Yang, Yu,Zhang, XiaoLei,Lei, Jun,Dong, Wen,Zeng, WeiYao,Gao, Chao.
Spatial integration of oasis city group around the western margins of the Tarim Basin[J]
.Journal of Arid Land,2010,2(3):214-221.
被引量:4
8
钱春蕾,叶菁,陆潮.
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武汉城市圈引力格局划分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2):237-245.
被引量:96
9
高晓路,许泽宁,牛方曲.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城市群边界识别[J]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3):280-289.
被引量:40
10
蒋桂芳.
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
.经济经纬,2005,22(3):61-63.
被引量:14
同被引文献
1
1
本报记者 叶一剑实习记者 黄燃.沿海产业转移大潮将至 中西部省份比拼东南亚[N]世纪经济报道,2008(007).
引证文献
1
1
左显兰.
推进宁波部分制造业外移的对策[J]
.经济论坛,2009(20):88-90.
1
区域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格局[J]
.质量技术监督研究,1995,0(1):29-29.
2
周茂俊.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SWOT分析[J]
.知识经济,2010(15):12-13.
被引量:4
3
王一鸣.
新常态下区域发展的新特征[J]
.经济研究参考,2016,0(30):37-37.
4
张学恕.
长江经济带: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J]
.长江论坛,1997(6):7-10.
5
王莉.
制造业转移谁主沉浮[J]
.新世纪周刊,2012(23):38-41.
6
韩欢.
长三角内部制造业转移的条件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12(7):100-101.
7
石冬莲.
金融危机背景下陕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分析[J]
.时代经贸,2010,8(4):61-62.
8
孙功谦,许晨.
努力实现江苏和西部地区的市场优势互补[J]
.现代经济探讨,2000(12):26-27.
9
卢向前.
2000-2009年世界主要地区天然气汽车保有量统计[J]
.国际石油经济,2010,18(6):51-51.
被引量:1
10
萧芦.
2000-2010年世界主要地区天然气汽车保有量统计[J]
.国际石油经济,2011,19(6):89-89.
生产力研究
2006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