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郯庐断裂带营潍段走滑断裂特征 被引量:10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大量地震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郯庐断裂带营潍段新生代的结构特征及构造样式进行了系统分析。从剖面上识别出了郯庐断裂带营潍段走滑活动的6种标志,在平面上识别出了4种组合构造样式。通过综合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营潍段在新生代时期具右旋走滑活动特征,其主要走滑活动表现为3期,分别为始新世早期、渐渐世早-中期和上新世晚期-第四纪。新生代累计右旋走滑位移量约为10~20km。
出处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15,共4页 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刘和甫,夏义平,殷进垠,尚培乐.走滑造山带与盆地耦合机制[J].地学前缘,1999,6(3):121-132. 被引量:96
  • 2Harding T P.Newport-Inglewood trend,California-an example of wrenching style of deformation[J].AAPG Bulletin,1973,57 (1):97~116.
  • 3Harding T P.Identification of wrench faults using subsurface structural data:criteria and pitfalls[J].AAPG Bulletin,1990,74 (10):1590~1609.
  • 4Sylvester A G.Strike-slip faults[J].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1988,100 (11):1666~1703.

二级参考文献21

  • 1刘和甫,梁慧社,蔡立国,夏义平,刘立群.天山两侧前陆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4,19(6):727-741. 被引量:129
  • 2徐嘉炜.论走滑断层作用的几个主要问题[J].地学前缘,1995,2(2):125-136. 被引量:92
  • 3王清晨,从柏林.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J].中国科学(D辑),1996,26(3):271-276. 被引量:56
  • 4马杏垣 刘和甫 等.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作用和伸展构造[J].地质学报,1983,57(1):22-31.
  • 5孙殿卿 段万倜 等.从柴达木盆地旋卷构造现象来探讨这个区域的地质构造[J].地质学报,1956,36(4):417-422.
  • 6刘和甫.扭动构造分析与油气聚集.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第三卷),中、新生代构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31-141.
  • 7陆克政 戴俊生.扭动盆地和扭动构造.“八五”地质科技重要成果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选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165-168.
  • 8刘和甫.亚洲大陆平移断裂系的构造分析.第二十六届国际地质大会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1.201-210.
  • 9Wu Genyao,Proc 30th Int Geol Congress,1997年,6卷,55页
  • 10张渝昌,中国含油气盆地原型分析,1997年,1页

共引文献95

同被引文献313

引证文献10

二级引证文献13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