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土地》
2006年第12期26-27,共2页
China Land
同被引文献321
-
1张振国,贾铁飞.基于DEM和RS的旅游开发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6):63-67. 被引量:26
-
2李锋,王如松.城市绿色空间生态规划的方法与实践——以扬州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S1):46-48. 被引量:17
-
3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J].地理研究,2001,20(6):645-652. 被引量:412
-
4谭敏.遵循生态优先基本原则 寻求城市建设图底关系——关于推进城市非建设性用地的规划与建设[J].四川建筑,2008,28(5):4-7. 被引量:7
-
5刘蔚,王涛,曹生奎,司建华,席海洋.黑河流域土地沙漠化变迁及成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35-43. 被引量:13
-
6邝笠塬,阮心玲.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开封土地利用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9,33(3):11-13. 被引量:5
-
7董雅文,周雯,周岚,周慧.城市化地区生态防护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1999,14(2):6-8. 被引量:77
-
8邸利,窦学成,黄海霞,孙鹏举.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0(2):25-29. 被引量:4
-
9杨勇,任志远.城市近郊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J].土壤通报,2015,46(3):519-525. 被引量:7
-
10赵同谦,欧阳志云,郑华,王效科,苗鸿.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80-491. 被引量:667
引证文献27
-
1祁海,李兴,任奎.阜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生态环境评价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8(6):114-115. 被引量:2
-
2唐双娥.法学视角下生态用地的内涵与外延[J].生态经济,2009,25(7):190-193. 被引量:20
-
3张慧,王立红.生态用地研究进展探讨[J].绿色科技,2011,13(4):12-15. 被引量:4
-
4鲁隐,王键,吴恒.浅谈项目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协调发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A01):135-136. 被引量:1
-
5唐双娥,郑太福.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土地法修改[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6):127-132. 被引量:4
-
6于艳华.内蒙古生态用地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2,41(1):96-98. 被引量:4
-
7李洪远.基于遥感和GIS的天津滨海新区30年间生态用地变化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1):75-80. 被引量:15
-
8高慧,曾玲.基于GIS的山地型风景名胜区用地划分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泸州市合江县玉兰山景区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13,12(2):32-37. 被引量:4
-
9孟庆华.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中生态用地对策研究——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涵养补给生态功能区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3(3):9-11. 被引量:3
-
10曾黎,类延忠,邓昕,周宝同.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结构变化及其利用与开发——以山城重庆市主城区为例[J].绿色科技,2013,15(9):7-10.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73
-
1杨飞翔.新疆塔城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价及防控体系[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9,0(10):66-72. 被引量:2
-
2王荣宇.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评述与展望[J].西部发展研究,2019(2):112-131.
-
3裴子萱,李强,刘婷婷,魏婵娟,高雨萌.基于GlobeLand30的城市生态用地时空变化特征——以北京市为例[J].生态学报,2022,42(24):10072-10087. 被引量:7
-
4韩会庆,陈梦玲,马庚,石临风,白玉梅.不同喀斯特地貌乡镇公路沿线生态用地及其生态服务价值比较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36(9):46-49.
-
5谢聪,赵良菊,孟飞,董玺莹,刘全玉,马李豪.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02-508. 被引量:8
-
6郭玲霞,黄朝禧.博弈论视角下的生态用地保护[J].广东土地科学,2010,9(3):30-33. 被引量:6
-
7杨荣金,周申立,王兴贵.生态用地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2):33-35. 被引量:11
-
8郭玲霞,黄朝禧.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市生态用地变化驱动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2):37-41. 被引量:3
-
9辛玉婷,刘洋,岳强,吴涛.阜宁生态县创建难点与生态经济发展分析[J].环境科技,2011,24(A02):11-14.
-
10吴惠敏.试论安徽省农村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20-26. 被引量:6
-
1黄亦君.绍兴市土地类型初步研究[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7(3):38-42. 被引量:1
-
2刘修礼.略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与提高[J].江西农业科技,2003(12):43-44. 被引量:7
-
3李道清,张青娥,刘秀珍,袁小明,宜东平.土地分类系统的数据模式和数据结构[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3,13(1):16-20.
-
4金光照桦林[J].快乐童话故事,2009(12):44-44.
-
5梁中宝.我国土地知多少[J].广西林业,1999,0(1):45-45.
-
6董碧辉,谢卫红.农村能源建设:促进农村环境保护全面发展——访云南省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陀正阳[J].农村实用技术,2005(11):7-7.
-
7刘凤兰.山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5):1-6. 被引量:2
-
8王东发.露天矿设备管理的焦点[J].矿用汽车,2004(1):24-24.
-
9路来利.设备管理的误区[J].山东冶金,1990,12(2):70-71.
-
10张晓理.论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J].当代财经,1995(10):1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