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论中西悼亡诗死亡意义的实现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直以来,探求悼亡诗作的人已不少,然较少有人从悼亡诗的死亡意义进行研究。论文从死亡美学的角度出发,探求中西悼亡诗的死亡意义如何实现的问题。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一、悼亡诗的界定;二、概括中西悼亡诗共同的情感表达;三、中西悼亡诗死亡意义的实现。
作者
蒋梅玲
黄丽
机构地区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出处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123-126,共4页
Journal of Guilin College of Areospace Technology
关键词
中西悼亡诗
死亡
死亡意义
诗歌比较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27
同被引文献
16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7
1
董珊珊,尚景建.
品读中西文化 审视异样之美——中英悼亡诗之美学比较[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47-50.
被引量:5
2
谢卫平.
一样悲苦,两种风情——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4):74-77.
被引量:10
3
黄柏青.
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J]
.嘉应学院学报,2004,22(1):66-70.
被引量:15
4
王秋海.
浅论中西诗歌中的死亡观[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0(5):85-87.
被引量:4
5
刘洁.
不言悲悲转浓 不言愁愁益深──浅论古代悼亡诗词的悲怆美[J]
.兰州学刊,1999(2):58-60.
被引量:2
6
[德]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Simmel)著,刁承俊.生命直观[M]三联书店,2003.
7
张文初.死之默想[M]海南出版社,1997.
二级参考文献
4
1
[1][美]罗洛梅(冯至译).爱与意志[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2
朱光潜.诗论[M]三联书店,1998.
3
(唐)元稹撰,冀勤.元稹集[M]中华书局,1982.
4
[英]拜伦(G·G·Byron) 著,杨德豫.拜伦抒情诗七十首[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共引文献
27
1
唐旺珍.
近二十年悼亡诗词研究综述[J]
.文教资料,2007(26):19-21.
2
姚艳梅.
中西悼亡诗的迥异[J]
.作家,2008,0(20):71-72.
3
付飞亮.
论中西悼亡诗的文化差异[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61-63.
被引量:9
4
李娜.
唐宋悼亡诗中的死亡美学[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6):104-105.
被引量:3
5
武岚.
简论中西方悼亡诗的艺术差异[J]
.文学教育,2009(7):108-109.
被引量:2
6
蒋倩.
从《鹧鸪天》和《梦亡妻》的对比看中西悼亡诗的差异[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189-191.
被引量:2
7
徐李.
情知梦无益,非梦见何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与弥尔顿的《梦亡妻》之比较[J]
.考试周刊,2009(29):27-28.
被引量:3
8
刘常兴.
悼亡诗中的情感因素分析[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0(2):79-81.
9
刘薇.
千呼万唤总关情——几组中西悼亡诗的比较[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361-363.
被引量:1
10
王秋生.
西方悼亡诗史综述[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8):41-43.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16
1
黄柏青.
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J]
.嘉应学院学报,2004,22(1):66-70.
被引量:15
2
谢卫平.
一样悲苦,两种风情——中西方悼亡诗之差异及文化根源[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4):74-77.
被引量:10
3
董珊珊,尚景建.
品读中西文化 审视异样之美——中英悼亡诗之美学比较[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47-50.
被引量:5
4
王亚妮.
生与死的超脱——中西悼亡诗中死亡美学之比较[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3):56-59.
被引量:3
5
康梅林.
悼亡深处见真情——苏轼《江城子》与托马斯·哈代的“爱玛组诗”比较[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4):503-507.
被引量:11
6
彭庆生,张仁健主编.唐诗精品[M].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7
付飞亮.
论中西悼亡诗的文化差异[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61-63.
被引量:9
8
周晗.
“宁静如水”与“热情似火”——中西爱情诗之比较[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2):67-70.
被引量:1
9
蒋倩.
从《鹧鸪天》和《梦亡妻》的对比看中西悼亡诗的差异[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189-191.
被引量:2
10
耿卫玲.
解读狄金森的死亡诗[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9(3):67-68.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4
1
姚艳梅.
中西悼亡诗的迥异[J]
.作家,2008,0(20):71-72.
2
袁丽丽.
浅析中西悼亡诗的差异[J]
.青年文学家,2011,0(14):173-173.
3
王晓宇.
一样悲绪,两种风情——《驱车上东门》与《生与死》之生死观的文化解读[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16B):272-274.
4
范昕媛.
日英诗歌中死亡意识的差异分析[J]
.青年文学家,2013,0(30):58-58.
1
杨周翰,王宁.
中西悼亡诗[J]
.外国文学评论,1989(1):109-113.
被引量:10
2
黛黧.
女孩[J]
.新青年(珍情),1996,0(3):13-13.
3
王亚妮.
生与死的超脱——中西悼亡诗中死亡美学之比较[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3):56-59.
被引量:3
4
李金宇.
浅论《变形记》中主人公的死亡意义[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3(4):54-56.
5
张静,郭曼.
超越生死的爱恋——中西悼亡诗的解读与比较[J]
.文教资料,2016(22):7-8.
6
刘蓉.
中西悼亡诗的差异和文化根源——比较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弥尔顿的On His Deceased Wife[J]
.考试周刊,2009(4):32-33.
7
刘薇.
千呼万唤总关情——几组中西悼亡诗的比较[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361-363.
被引量:1
8
郭运恒.
终极的探寻——试论鲁迅、余华小说创作中“死亡”主题的不同意义[J]
.理论月刊,2006(6):126-128.
被引量:1
9
薄亚萍.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死亡意义[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9(3):90-91.
10
付飞亮.
论中西悼亡诗的文化差异[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61-63.
被引量:9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