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陕西环境》
1996年第2期20-24,共5页
Shaanxi Environment
同被引文献27
1 张茂栓,姚仁太,张志勇,乔清党,郝宏伟.大气边界层风洞在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2000,20(z1):29-34. 被引量:1
2 李淑霞,余雄厚,王剑锋.兰州市区大气污染防治对策分析研究[J] .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3,6(4):19-23. 被引量:2
3 黄冬梅,李峻慕,金波.运用物元分析法评价区域大气环境质量[J] .山东环境,2000(2):16-17. 被引量:2
4 陈长和,张镭,吴尚儒,李淑霞.兰州市区大气污染治理方案的初步研究[J] .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5,8(2):9-11. 被引量:7
5 兰文辉.灰色聚类法在大气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及与其它方法的比较[J] .干旱环境监测,1995,9(3):147-150. 被引量:25
6 赵淑娟.兰州市大气污染成因与防治途径[J] .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5,8(1):31-32. 被引量:1
7 卢士庆,陆树平,张怀德,唐桂刚,席洋.统计方法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诊断分析中的应用[J] .中国环境监测,2005,21(5):55-59. 被引量:2
8 田贵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判别分析法[J] .环境科学研究,1996,9(3):45-48. 被引量:27
9 国家环保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10 Fujioka,F.M.,Roads,J.O,Chen,S.C.Climatology in Oxidant Air Pollu- tion Impacts in the Montane Forests of Southern California:a Case Study of the San Bemardino Mountains.New York:Springer Verlag, 1998.
引证文献7
1 郭宪臣.影响客车运行安全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J] .汽车维修,2005(12):6-8.
2 黄宜鹤,张慧.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的新思考[J] .江苏环境科技,1997,10(2):7-11. 被引量:3
3 朱传凤.甘肃省城市大气中颗粒物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 .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8,11(4):10-13. 被引量:3
4 周更明,黄银春.苍溪工业园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实例研究[J] .四川林勘设计,2011(3):8-13.
5 陈春飞,王小红.矿区大气质量现状及评价研究[J] .能源与环境,2012(1):58-59.
6 段永蕙,许桂兰.太原市大气污染特征分析及其防治[J] .环境保护科学,2002,28(3):1-3. 被引量:8
7 王陆军,王高惠.宝鸡市大气环境污染特征分析[J] .干旱环境监测,2004,18(1):30-3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6
1 袁东,付大友,袁基刚.聚类分析法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3):169-175. 被引量:10
2 张成君,胡轶鑫,钱韵砚.兰州市冬季大气沉降尘粒度特征及来源解析[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6):39-44. 被引量:16
3 谢松,金昌树.判别分析法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4):29-32.
4 周变红,刘引鸽,徐春迪.宝鸡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布特征分析[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86-88. 被引量:7
5 温丽仙,李素清.太原市PM_(10)污染分布规律[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42-3644. 被引量:8
6 张承中,周变红.宝鸡市可吸入颗粒物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4):98-100. 被引量:4
7 余光辉,李玲玲,李振国,李博超.太原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分析与预测[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4):171-174. 被引量:14
8 李晶,刘清华,丁大伟.浅谈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其综合防治[J] .云南环境科学,2000,19(1):43-45. 被引量:14
9 魏民秀,赵先贵.2003—2011年太原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特征分析[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4):302-306. 被引量:3
10 张云芳.太原市空气质量状况分析报告[J] .山西科技,2015,30(1):82-84. 被引量:8
1 陈秉林.大气污染状况分析[J] .通风除尘,1989(4):8-13.
2 杜敏敏.空气污染指数在大气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 .大气环境,1989,4(5):20-23.
3 谢宏斌,吴小寅.南宁市空气质量现状及防治的研究[J] .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9,12(1):21-24.
4 孙力.灰色系统理论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2,4(1):61-62. 被引量:2
5 慕金波,杨红红,侯克复.灰色理论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 .环境科学技术,1992,5(1):21-25. 被引量:1
6 范元中.空气污染指数计算程序[J] .环境保护,1998,26(8):19-20. 被引量:9
7 黄绳纪.空气离子与环境[J]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89(2):69-70. 被引量:3
8 阎伍玖.城市各类功能区大气环境质量的模糊评价[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0,3(1):26-28. 被引量:13
9 黄凤霞,宁慧娟,高成友.塔里木油田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评价[J] .干旱环境监测,1997,11(4):244-246.
10 樊智虹,李侠.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 .山西化工,1995(A01):6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