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
被引量:39
出处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65,共2页
Statistics & Decision
同被引文献421
-
1王西琴,邢思齐,张远,张兵.成都平原城市群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J].生态经济,2009,25(2):45-49. 被引量:30
-
2连飞.中国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警系统研究——基于因子分析和BP神经网络模型[J].经济与管理,2008,22(12):8-11. 被引量:15
-
3曾嵘,魏一鸣,范英,李之杰.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管理科学,2000,8(S1):310-317. 被引量:61
-
4陆大道,宋林飞,任平.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如何走向科学发展之路[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2):1-7. 被引量:65
-
5谢俊奇.中国土地资源的食物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潜力研究[J].浙江学刊,1997(2):41-44. 被引量:21
-
6李俊梅.关于土地利用系统分析方法体系的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S1):2-6. 被引量:2
-
7孙尚清,鲁志强,高振刚,岳颂东,谢伏瞻.论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2):4-9. 被引量:5
-
8曾维华,王华东,薛纪渝,叶文虎,关伯仁,梅凤桥.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问题之一——环境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2):33-37. 被引量:61
-
9胡智育.甘肃河西走廊农垦与土地沙漠化问题[J].经济地理,1986,6(1):66-69. 被引量:1
-
10申曙光.生态文明构想[J].求索,1994(2):62-65. 被引量:6
引证文献39
-
1夏江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2):40-42. 被引量:4
-
2汤怀志,苏强,吴克宁,赵华甫,许琳.区域土地利用集约发展的阶段性分析[J].资源与产业,2007,9(6):24-28. 被引量:4
-
3汤怀志,吴克宁,黄勤,许研.基于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西省高安市为例[J].财贸研究,2008,19(2):7-14. 被引量:4
-
4曾珍香,赵建伟,王欣菲.基于CAS理论的区域PRED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4):80-83. 被引量:3
-
5石森昌.基于机制设计的经济环境协调度模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32(1):25-28.
-
6姚春玲.人口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消费导刊,2007,0(14):61-61. 被引量:1
-
7姜文仙,覃成林.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进展与方向[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0(10):90-95. 被引量:25
-
8李宝瑜.中国宏观经济失衡指数研究[J].统计研究,2009,26(10):10-14. 被引量:10
-
9赵晗.基于投影寻踪的城市人口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0(11):25-28. 被引量:3
-
10石培基,杨银峰,吴燕芳.基于复合系统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0,26(14):36-38. 被引量:26
二级引证文献231
-
1刘青青,虞虎.城市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生态旅游,2021(6):967-980.
-
2吴文杰,李广培,陈文泽.福建省生态适度人口研究——基于GTFP改进的生态足迹方法[J].闽商文化研究,2022(2):76-87.
-
3张林娟.林业—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林业勘察设计,2023,43(1):5-9.
-
4王颖,喻阳华,王芊姿.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42(S02):286-295. 被引量:3
-
5周晓丽,唐承财.基于网络搜索大数据的5A级景区客流量预测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0(3):204-208. 被引量:21
-
6林霞,任学慧,张海静.统筹县域土地利用及其分区研究——以兴化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8,10(2):31-34. 被引量:8
-
7江黎,翟有龙,李何超.川中丘陵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资源与产业,2008,10(2):71-75. 被引量:4
-
8刘凌霄.主体适应性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经济经纬,2008,25(5):58-60. 被引量:1
-
9赵巍,古龙高.设立国家级连云港东西互动示范区的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9(1):55-58. 被引量:2
-
10李献波,李同升,郑艳霞,王镇中.政府市场双效运行机制与主体功能区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3):58-60. 被引量:4
-
1胡国良,朱晓.新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J].生态经济,2009,25(6):67-69. 被引量:6
-
2杨晟.加快推进海南省城镇化建设的建议[J].新东方,2015,0(4):45-48. 被引量:1
-
3凌亢,赵旭,姚学峰.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9(12):106-110. 被引量:38
-
4于向英.郑州与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度比较[J].中国统计,2007,22(5):56-57. 被引量:1
-
5龙如银,周德群.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及其调控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3,21(2):43-46. 被引量:17
-
6周桂芳,于长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以平顶山市为例[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14(2):18-21. 被引量:5
-
7陈同庆,徐颂.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宏观规划调控机制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2):11-13. 被引量:2
-
8范周.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中的四大痛点[J].东北之窗,2015,0(7):9-9. 被引量:1
-
9竹隰生,陈汝均,任宏.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应用模式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24(2):74-78. 被引量:7
-
10孙文瀚.浙江中小企业柔性战略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研究——以义乌市中小企业进行实证研究[J].消费导刊,2009,0(19):7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