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百年疏漏——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生态视阈 被引量:2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自然”在中华民族思想史中拥有独特的地位。然而,中国人在书写自己民族的文学史时,却疏漏了“自然”。中国文学史的百年书写,依赖的是对一种“现代社会发展模式”的认同走出自然,改造自然,也就意味着文学的发展和进步;顺应自然,返归自然,则意味着文学的消极乃至倒退,文学价值与社会意识的成见形成显著的落差。随着“人类纪”的到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紧迫、更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文学现象以及文学的历史,同样应当在这个统领全局的视阈内重新审视。文学不但是人学,同时也应当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人类的精神生态学,文学史的书写也应当充分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 鲁枢元
机构地区 苏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1-186,共6页 Literary Review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德]黑格尔,梁志学等译.《自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0页.
  • 2杜维明,刘诺亚.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J].世界哲学,2004(1):86-91. 被引量:58
  • 3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93页.
  • 4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当代学术通观》(人文科学卷·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344页.
  • 5[英]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的世界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7页.

共引文献102

同被引文献192

引证文献27

二级引证文献6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