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政治文化语境与20世纪30年代特殊文学文体的盛行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导致了独特的文学风尚的形成,这种文学风尚既体现在作家的审美选择、文学创作的整体性美学倾向方面,同时也具体地体现在文学的文体形式甚至表达方式上。30年代文学有着特殊的文学文体形式和文学表达方式的特点,而这些文体形式和表达方式得以盛行又有其深广的政治文化语境的根源。
作者 朱晓进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199,共8页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现代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项目号:05JZD00027)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1

  •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1页.
  • 2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A]..《鲁迅杂感选集》[C].上海青光书局,1933年版..
  • 3茅盾.《关于“报告文学”》[J].中流,1937,(11).
  • 4胡风.《论速写》,《胡风评论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7,67—68,68,68页.
  • 5鲁迅.《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7页.
  • 6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2—293页.
  • 7[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杜会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页.
  • 8《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执行委员会的决议》[J].文学导报,1931,1(8).
  • 9《关于左联目前具体工作的决议》[J].秘书处消息(左联秘书处出版),1932,(1).
  • 10文化斗争,1930,1(1).

共引文献125

同被引文献16

  • 1王莅.歌谣:新诗的另一种开端——略论新诗初创期拟歌谣体新诗创作[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S2):64-69. 被引量:2
  • 2刘勇强.吴组缃小说的艺术个性[J].文学评论,1996(1):111-122. 被引量:13
  • 3惕若(茅盾).《西柳集》书评[J].文学,1934,(5).
  • 4周勇任竞.《抗战大后方歌谣汇编》,重庆出版社.2011年.
  • 5王亚夫.《关于我在抗战前后写的几首歌谣》,《汕头文艺》1984年.
  • 6张元锦.《歌谣,打击鬼子的有力武器-略谈漳州地区的抗战歌谣》,《闽南日报》2007年9月3日.
  • 7丁帆. 中国新文学史(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 8惕若(茅盾).《文学季刊》创刊号[J].文学,1934,2:2.
  • 9艾淦(宋之的).《桂公塘》和《天下太平》——文学创作里的二创作篇[J]. 春光月刊,1934(3),1:540-543.
  • 10宗植(李长之). 两种性格——文坛新人吴组缃与万迪鹤的比较[J]. 清华暑期周刊,1934(2),9:47-49.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