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高承载力 打造城市群内核——金华市区城市承载能力研究
被引量:2
出处
《浙江统计》
2006年第12期29-31,共3页
Zhejiang Statistics
同被引文献21
-
1王亮,孙绍荣,李世癛.科技原创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5(2):97-101. 被引量:12
-
2封志明.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土地科学,1994,8(3):1-9. 被引量:121
-
3杨迅周,魏艳,刘沁武.河南省城区经济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2):39-42. 被引量:9
-
4程晓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6(5):18-20. 被引量:2
-
5叶裕民解读“城市综合承载能力”[J].前线,2007(4):26-28. 被引量:29
-
6政协郑州市金水区委员会.《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
7牛建宏.关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N].中国建设报,2006-02-09.
-
8陈淮.中国应加快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6-05-26.
-
9中国城市承载力及其危机管理研究简报[EB/OL].http://bbs.chinacsw.com.
-
10李东序.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N].中国建设报,2006-05-15.
二级引证文献36
-
1徐玖平,杨春燕.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产业集群调整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6):142-151. 被引量:14
-
2吕光明,何强.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4). 被引量:17
-
3傅鸿源,胡焱.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5):27-31. 被引量:68
-
4杨光梅.我国承载力研究的阶段性特征及展望[J].科技创新导报,2009,6(26):23-25. 被引量:6
-
5杨亮,吕耀,郑华玉.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5):593-600. 被引量:49
-
6陈娟,李景保,卿雄志.湖南“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3):281-284. 被引量:3
-
7陈娟,李景保,卿雄志.湖南“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22(3):69-74.
-
8陈娟,李景保,卿雄志.湖南“3+5”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4):17-20. 被引量:13
-
9左正,聂小桃,胡锋,李浩强.关于特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承载力的探讨——以“北、上、广、深”为例[J].城市观察,2011(2):158-166. 被引量:4
-
10朱鹏.城市综合承载力结构模型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北方经济,2011(16):3-4. 被引量:4
-
1易鹏.建设更好的城镇[J].当代贵州,2014,0(25):66-66.
-
2张宝田.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J].经济纵横,2009(4):23-25. 被引量:5
-
3黄汉权.必须重视城市化速度与城市承载能力的协调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0(5):33-33. 被引量:4
-
4北京:巨额基础设施投资 扩大内需 改善民生[J].天津经济,2009(4):75-75.
-
5郭培章.全面推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4(5):25-28. 被引量:6
-
6乌鲁木齐市物业管理“十二五”规划(节选)[J].住宅与房地产,2011(10):33-33.
-
7绿色油田之都 天然百湖之城[J].黑龙江史志,2006(9).
-
8王志华,许连生.建湖: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J].城市管理,2011(12):7-7.
-
9刘承延.浅谈包头市市政设施管理的现状和对策[J].城市经济,2006(3):49-52.
-
10张立华.城镇化进程中的河南省城市承载能力比较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3):205-207.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