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0-54,共5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共引文献38
-
1李泳臻.网络言情小说的叙事文化逻辑与当下症候——以辛夷坞《我们》为中心的考察[J].网络文学评论,2019,0(5):68-73.
-
2唐诗人.细读、解构与超越——陈晓明文学理论批评的思想启示[J].文艺论坛,2023(4):46-52.
-
3曲炜,陈海燕.浅析国产动画现代空间叙事转向的三重维度[J].电视研究,2023(10):55-57.
-
4孙留欣.消费文化时代小说的批判意识透视[J].电影文学,2007(24):81-82.
-
5王金茹.突破与前瞻——论《茶馆》“和而不同”的异质性叙事[J].戏剧文学,2006(12):67-70. 被引量:3
-
6成雅彬,侯丽俊.一个无法在秋天里呼喊的女人——评葛水平的小说《喊山》[J].晋中学院学报,2005,22(5):32-33.
-
7毕光明.文学面对现实的两种姿态——以“底层叙事”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5):51-56. 被引量:12
-
8谢中山.时尚文化与“80后”写作[J].文艺争鸣,2007(4):47-50. 被引量:1
-
9张羽华.生存的渴望 城乡的孤影——试对新世纪底层文学孤独心灵的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4):85-87. 被引量:1
-
10周维东.“文学性”:理论“预演”与实践“命名”之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94-96. 被引量:1
-
1杨四平.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表达策略[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4):23-25.
-
2费勇.笑看无限往来人──黄仲鸣小小说表达策略[J].华文文学,1999(3):67-68.
-
3李长瑜.聆听戈壁(组诗)[J].朔方,2007,0(1):63-64.
-
4弄假英豪大聚会[J].大众文艺(上半月)(快活林),2002,0(11):11-11.
-
5何英.“言”与“隐”:鲁迅的表达策略[J].理论与现代化,2013(3):109-113.
-
6刘频.秋日札记——我的诗歌随笔[J].南方文学,2015,0(5):8-10 1.
-
7葛娟.《立春》:反讽性的表达策略[J].电影文学,2009(2):45-47.
-
8刘静.微型诗的表达策略[J].写作,2001,0(8):5-7. 被引量:1
-
9李敏.野草:在“说”与“不说”之间[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20-24. 被引量:1
-
10邹建军,龙泉明.诗的表达策略:“在表现与隐藏之间”[J].青海社会科学,2002(1):70-7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