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1,共7页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21
-
1王键.日本军国主义的支柱——财阀[J].日本学刊,2005(4):33-44. 被引量:3
-
2韩东育.“道统”的自立愿望与朱子学在日本的际遇[J].中国社会科学,2006(3):187-201. 被引量:31
-
3[日]福泽谕吉.《脱亚论》,《福泽谕吉全集》第十卷,岩波书店,1960年,第240页.
-
4[韩]朴殷植.《读高句丽永乐大王墓碑誉本》,载《全书》(下),第42页.
-
5[韩]申采浩.《许多古人之罪恶审判》,载《全集》(别集),第120页.
-
6安万吕.古事记[M].周作人,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
7汉斯·比德曼.世界文化象征辞典[K].刘玉红,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
8芥川龙之介.来自我的瑞士[M]//高慧勤,魏大海.芥川龙之介全集(第3卷).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a.
-
9芥川龙之介.偏颇之见[M]//高慧勤,魏大海.芥川龙之介全集(第4卷).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b.
-
10芥川龙之介.桃太郎[M]//高慧勤,魏大海.芥川龙之介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e.
引证文献5
-
1张艳萍,邓秀梅,谢苗.从义理看日本伦理思想的特质[J].唐都学刊,2008,24(6):49-52. 被引量:5
-
2钟准.中、日、韩近代民族主义历史认识的形成探析[J].世界民族,2010(3):31-38. 被引量:1
-
3林啸轩.挑战天皇制禁忌的《桃太郎》[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4(2):115-119. 被引量:2
-
4郭小鹏.东京审判的不彻底性及其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1):70-74. 被引量:2
-
5刘清哲.日本现代忠义观解读[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0(27):291-291.
二级引证文献10
-
1黄建华.论日本人的义理观[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65-66. 被引量:1
-
2郝周绍.试论日本民族的义理人情[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6(1):92-94.
-
3李常清.“桃太郎”在各时代的讲授方式探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4):56-58. 被引量:2
-
4魏艺宣.韩国民族主义的建构与重构——兼论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韩国对中国朝鲜族的态度转变[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34(5):37-40.
-
5潘贵民.论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反战思想[J].文学教育,2015(2):18-21.
-
6赵雪.日本民族双重性格中的“义理”与“人情”[J].文化学刊,2015(1):165-167. 被引量:1
-
7刘中燕.中日赠答行为中的文化差异——基于义理人情和内外意识的视角[J].文化学刊,2015(7):81-83. 被引量:1
-
8耿显家.东京审判:中国学界的观察与思考[J].史学月刊,2020(3):109-117. 被引量:3
-
9赵玉蕙.东京审判法官视角下的天皇责任——以韦伯庭长为例[J].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22(1):37-45.
-
10王蕊.日本文化中的“义理”与“人情”内涵演变[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6):39-43.
-
1黄育馥.中华文明与中国女性的改变[J].国外社会科学,1995(4):38-39.
-
2高鸿钧.英国法的主要特征——一个比较观察[J].比较法研究,1991,5(4):11-29. 被引量:23
-
3渡边雅男,韩冬雪.现代日本社会结构的阶级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8(1):26-34. 被引量:7
-
4边彦军,张素华,吴晓梅.两场革命·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龚育之谈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J].瞭望,1993(50):10-13.
-
5龚娜.近代日本政治体制中的皇权[J].东北亚学刊,2013(2):39-43. 被引量:3
-
6田海.略论传统法律文化在加强法制建设中的作用[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9,7(4):32-36.
-
7米庆余.现代日本“大东亚”战略的缘起[J].太平洋学报,2005,13(7):56-60. 被引量:1
-
8杨剑.论研究现代日本社会的重要性[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29(2):82-83.
-
9孙显元.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传延与变革[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2(3):5-10. 被引量:1
-
10张庆华.现代日本的行政立法[J].日本问题资料,1992(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