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新课题——兼评《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
被引量:6
出处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3-204,共2页
JOURNAL OF GUANGXI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同被引文献51
-
1黎民.中国社会转型对中国人道德实践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1999(1):220-225. 被引量:4
-
2李泳集.浅谈人类学的整体观[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7(3):84-88. 被引量:12
-
3阎云翔,徐大慰.社会转型期助人被讹现象的人类学分析[J].民族学刊,2010,1(2):1-12. 被引量:26
-
4曹继东,陈凡.赛博空间体现现象学──兼论技术与体现的关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325-328. 被引量:4
-
5刘胜枝.网络文化研究——一块亟待开垦的沃土——评《网络文化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3-13. 被引量:1
-
6[英]安德斯·汉森.大众传播研究方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
7[加] 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M].黄典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
8巴比.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4-25.
-
9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
10[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34.
引证文献6
-
1曹继东.中国“网站改版”现象的原动力分析[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3(5):50-54.
-
2卜玉梅.网络人类学的理论要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5):38-43. 被引量:17
-
3张坤.近十年国内外网络文化研究比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50-52.
-
4廖杨,蒙丽,周志荣.微信朋友圈:“互联网+”场域中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表达[J].民族学刊,2017,8(5):11-20. 被引量:9
-
5郭敬原,汪雯.网络虚拟社区文化形态研究[J].传媒论坛,2020,3(7):168-168. 被引量:1
-
6刘一楠.社交网络的点赞——关系网络重建与道德绑架[J].美与时代(城市),2017,0(1):122-12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8
-
1李长津,徐新建.数智时代的元宇宙:人类学视野下的空间构型[J].贵州社会科学,2022(9):40-46. 被引量:1
-
2彭榕.网络社交对边远地区青少年自我社会化的影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1):132-135.
-
3李小华,覃亚林.回溯与展望:当代媒体人类学研究主要议题[J].中国出版,2018(2):43-47. 被引量:1
-
4吴佳妮.大学生朋友圈社交压力的反弹现象分析——基于12位高校大学生的深度访谈[J].今传媒,2017,25(7):77-78. 被引量:1
-
5邓文杰.景德镇青年群体陶瓷创业空间的网络人类学解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9(2):159-167. 被引量:1
-
6宓淑贤.“抖音”上的个体形象建构与对社会价值观的呼应——兼论书写“抖音”微生活民族志的可能性[J].民族学刊,2019,10(4):54-61. 被引量:8
-
7段永杰,徐开彬.国内外网络民族志的研究场域与知识生产——基于CiteSpace计量分析的对比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73(2):86-97. 被引量:5
-
8白晓晴.融合中的传承:微信平台中电子贺卡的春节文化符号传播研究[J].现代出版,2020(1):65-68. 被引量:1
-
9陈丁漫.微信群与养老群体社会关系的重构——以成都市S区为个案的考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3):84-90. 被引量:9
-
10卜玉梅.网络民族志的田野工作析论及反思[J].民族研究,2020(2):69-85. 被引量:29
-
1祝华新.政务微博:打捞沉没的声音[J].刊授党校,2012(4):11-13.
-
2孟一.后妈的特别拯救计划[J].恋爱.婚姻.家庭(纪实)(上),2011(5):47-49.
-
3许典利.基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J].学术论坛,2013,36(12):152-155. 被引量:1
-
4韩安波.浅谈网络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8):51-52.
-
5何慧刚.激发基层社会活力 促进居民自治的实践与思考[J].宁波通讯,2015,0(13):28-29.
-
6王燕文.以更高标准更高定位建设社科强省[J].淮海文汇,2014(3):4-6.
-
7黎雨宸,刘新庚.从“社会服务”走向“管理+服务”:社工理论研究的新拓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0-12.
-
8任嵘嵘,吴凯.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高层管理者战略领导能力探究[J].技术经济,2015,34(4):115-119. 被引量:5
-
9周政旭.基于文本与空间的贵州雷公山地区苗族山地聚落营建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5):120-127. 被引量:9
-
10吴小林.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中国人才,2012,0(04X):236-23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