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28,共5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参考文献6
-
1约翰·汤姆林森 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页.
-
2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日]三好将夫主编.《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57页;第69页.
-
3[英]戴维·赫尔德等 杨雪冬等译.《全球大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第24页,第27-29页,第37页,第38页.
-
4文军.《全球化概念的社会学考评》,《全球化与公民社会》,第36页.
-
5吴晓明.文明的冲突与现代性批判——一个哲学上的考察[J].哲学研究,2005(4):3-14. 被引量:18
-
6[德]哈德尔拉·米勒.《文明的共存-对"文明冲突论"的批判》,郦红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第298~299页.
二级参考文献14
-
1F.费迪耶,丁耘.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世界哲学,2001(3):52-59. 被引量:503
-
2贝尔 丹尼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1989年..
-
3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1999年..
-
4尼采.《权力意志》[M].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2,153页.
-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年..
-
6韦伯.《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
7杜维明.《全球化与多样性》,哈佛燕京学社主编.《全球化与文明对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
8《萨缪尔‘汉廷顿“9·11”之后谈“文明的冲突”》,2004年,载《全球化与文明对话》,江苏教育出版社.
-
9霍克海默,阿多诺.2003年:《启蒙的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
-
10李慎之,1999年:《数量优势下的恐惧》,载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
共引文献30
-
1陈鹏.葛兰西的“历史集团”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0(5):14-23. 被引量:2
-
2李进书.“非地方化”亲密联结:文化全球化的一个特征[J].人文杂志,2004(5):120-124. 被引量:2
-
3于是.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文化冲突[J].社会科学战线,2005(3):266-270. 被引量:3
-
4张其学.关于“文化霸权”概念的再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05(5):64-68. 被引量:11
-
5王岗.人文奥运与文化自尊[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18-20. 被引量:18
-
6莽萍.全球化视野中的宗教多样性与多元化——兼谈中国宗教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6(1):159-164.
-
7杨学功.累积学科共识推进学术研究——200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J].学术界,2006(3):241-250.
-
8孙英春.文化“同质化”与后发展国家的选择——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视域[J].浙江学刊,2006(5):65-72. 被引量:11
-
9马春如.构建和谐社会重在制度创新[J].理论探索,2006(5):39-41.
-
10云德.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重构[J].文艺研究,2006(11):26-34.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58
-
1兰铁民.从南宁的实践谈特色节庆文化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3(1):41-43. 被引量:6
-
2张法,张颐武,王一川.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寻[J].文艺争鸣,1994(2):10-20. 被引量:180
-
3齐振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J].哲学研究,1992(6):52-56. 被引量:7
-
4普里克,刘末.西方现代化与第三世界传统[J].湖北社会科学,1988(4):58-62. 被引量:2
-
5季羡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4(5):3-4. 被引量:6
-
6何祚榕.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J].青海社会科学,1991(5):10-12. 被引量:1
-
7宗晓莲,戴光全.节事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表达及其旅游影响——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的旅游人类学解读[J].思想战线,2005,31(2):134-140. 被引量:30
-
8蔡拓.文化的全球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1(5):61-67. 被引量:24
-
9马翀炜.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J].民族研究,2001(1):18-28. 被引量:67
-
10马翀炜.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解读——关于哈尼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人类学考察[J].民族研究,2006(5):61-69. 被引量:100
引证文献6
-
1朱建婷.文化全球化与高校德育[J].青海社会科学,2008(4):196-200. 被引量:1
-
2孙九霞,陈冬婕.事件重构文化符号的人类学解读——以“西关小姐”评选活动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11):57-63. 被引量:12
-
3郑莉.由爵士舞文化引发的关于中国当代舞蹈文化建设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4):73-76. 被引量:1
-
4王路,洪晓楠.简论当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J].文化学刊,2014(4):155-167. 被引量:1
-
5刘文洋.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英语教育的发展[J].神州,2018,0(30):150-150.
-
6袁祖社.新时代文化主体性思想的理论创新及其典范性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9(3):1-1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7
-
1保继刚,尹寿兵,梁增贤,陈钢华,李鹏.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1506-1512. 被引量:49
-
2王志刚.论有氧爵士健身操课堂成套动作的教学策略[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2):133-134.
-
3孙九霞,刘国果.广州居民对亚运会影响的社会表征研究[J].旅游论坛,2012,5(3):75-79. 被引量:9
-
4王朝辉,陆林,夏巧云.国内外重大事件旅游影响研究进展与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6):1053-1067. 被引量:19
-
5庞玮,马耀峰.宗教旅游为动力的文化传承与建构——以藏传佛教寺院西安广仁寺“燃灯节”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6):85-92. 被引量:4
-
6李锦,黄秀英.浅析戏剧小品庸俗化现象[J].内江科技,2015,36(1):135-135.
-
7刘博,朱竑.新创民俗节庆对地方认同的影响研究:基于广府庙会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旅游论坛,2015,8(4):19-25. 被引量:5
-
8孙继欣.“一带一路”驱动下的万里茶路新机遇[J].福建茶叶,2017,39(10):21-22. 被引量:1
-
9张骁鸣,陈晓莹.传统节日的符号学研究:框架重构与案例试析[J].旅游学刊,2017,32(11):26-40. 被引量:7
-
10闫阿慧,赵玉宗,张方云.集体记忆: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新视角[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7(6):76-80.
-
1陈琴.新产业,新动力——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许勤[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5,0(Z1):64-64.
-
2刘志明.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述评[J].开放导报,2010(1):68-73. 被引量:6
-
3时伟.世界体系论视域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3(10):116-116.
-
4张茉楠.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四大新变化[J].重庆经济,2011(2):17-19.
-
5姜凤龙.海洋史与世界史认知体系[J].海交史研究,2010(2):25-33. 被引量:5
-
6盛国军.当代发展观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借鉴意义[J].中外企业文化,1998(4):4-6.
-
7梁博雅.通过“世界体系论”看中国经济发展[J].知识经济,2014(7):47-48.
-
8郭记中.全球化与时代主题的新变化[J].社会科学论坛,2006(6):45-55. 被引量:1
-
9马俊如,孔德涌,金吾伦,刘钢.全球化概念探源[J].中国软科学,1999(8):7-9. 被引量:10
-
10李春娟.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创建[J].甘肃科技纵横,2005,34(5):82-82.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