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北京观察》
2007年第2期63-64,共2页
Beijing Observation
同被引文献22
-
1葛新.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重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1):89-90. 被引量:7
-
2江帆.论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的贬值与增值[J].民俗研究,1997(1):4-9. 被引量:6
-
3高丙中.圣诞节与中国的节日框架[J].民俗研究,1997(2):20-27. 被引量:31
-
4张勃.从传统到当下:试论官方对传统节日的积极干预[J].民俗研究,2005(1):14-26. 被引量:21
-
5高丙中.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6,26(2):7-11. 被引量:77
-
6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26(2):11-14. 被引量:15
-
7顾军,苑利.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应秉承的原则[J].民族文学研究,2005,23(4):117-121. 被引量:4
-
8韩晓东.断裂与整合——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J].广西党史,2006(2):8-11. 被引量:3
-
9施爱东.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J].民族艺术,2006(2):6-19. 被引量:13
-
10吴翔之.年节文化中声音符号的象征意义及解读——以拜年和放爆竹为例[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1):42-4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9
-
1郭彦朋.社会学视角下的年味变化[J].沈阳大学学报,2011,23(4):98-100. 被引量:1
-
2王玲,张克复.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12(4):135-138. 被引量:10
-
3唐小晴,王金霞,段文杰.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5):37-42. 被引量:2
-
4赵丽莎.当代传播语境下传统春节视觉符号的再设计[J].艺术科技,2016,29(2):282-282. 被引量:1
-
5陈洁君.社会学视角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变迁——以闽南春节习俗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33(2):38-41. 被引量:3
-
6刘晓春.谈春节习俗的功能[J].智库时代,2019,0(36):261-262. 被引量:1
-
7李晓丹.近年来中国年味渐淡化引发的思考[J].汉字文化,2020(8):84-85.
-
8陈丹.论中华年俗文化的影响力及其推广意义[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16):62-63.
-
9李思.央视春晚中传统仪式意义的消逝[J].新闻研究导刊,2016,7(5).
-
1何虹,魏永军.春节期间农民对金融服务有“三盼”[J].金融博览,2015,0(3):63-63.
-
2王慧.牛年过年六问[J].人民论坛,2009(3):44-45.
-
3陈硕.英国考虑加入欧元区的原因探析——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思考[J].今日财富,2009(8):11-12.
-
4美欧“中国威胁论”抬头[J].财经文摘,2008(6):22-22.
-
5孟燕星.卷首语[J].中国对外贸易,2011(3):1-1.
-
6张瑾.平静之后起波澜[J].债券,2013(3):74-75.
-
7郑娜.年终奖打理需“私人定制”[J].中国农村金融,2014(5):98-98.
-
8梅子.金融危机下,欧洲人如何自救[J].金融博览,2009(3):36-36.
-
9叶辉.幸福[J].投资与理财,2016,0(2):9-9.
-
10孙欣.回家过年[J].江淮法治,2011(5):6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