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青藏高原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
1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概述了国家攀登计划“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项目四年来在以下五个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①高原岩石圈结构、演化和地球动力学;②晚新生代以来的环境变化;③近代气候变化、趋势预测及对环境的影响;④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演化分异;⑤高原隆起及其对资源。
作者
孙鸿烈
机构地区
中国科学院
出处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6年第6期536-542,共7页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形成演化
环境变化
生态系统
分类号
P562.4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14
引证文献
18
二级引证文献
160
同被引文献
414
1
胡超涌,黄俊华,杨冠青,方念乔.
湖北清江石笋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古气候意义[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20(4):388-390.
被引量:14
2
干友民,李志丹,王钦,泽柏,罗光荣,任永宽,陈愉.
川西北亚高山草甸放牧退化演替研究[J]
.草地学报,2005,13(z1):48-52.
被引量:33
3
张忠孝,赵维张,曹风荣.
青藏公路沿线旅游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问题刍议[J]
.青海社会科学,1988(4):35-39.
被引量:1
4
卢耀如.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演化模式[J]
.地理研究,1986,5(4):25-35.
被引量:50
5
曾融生,朱介寿,周兵,丁志峰,何正勤,朱露培,骆循,孙为国.
青藏高原及其东部邻区的三维地震波速度结构与大陆碰撞模型[J]
.地震学报,1992,14(S1):523-533.
被引量:51
6
于品清,卿志刚.
鲜水河走滑断层主形变带与地震形变带关系的研究[J]
.地壳形变与地震,1993,13(1):85-91.
被引量:1
7
曾永年,冯兆东,曹广超,薛亮.
黄河源区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J]
.地理学报,2004,59(4):497-504.
被引量:48
8
张文菊,吴金水,肖和艾,童成立.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剖面有机碳分布特征与积累现状[J]
.地球科学进展,2004,19(4):558-563.
被引量:89
9
郑剑东.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动力学研究现状[J]
.地质科技情报,1993,12(1):11-16.
被引量:7
10
蒋忠信,崔鹏,王成华.
进藏交通干线减灾选线理论原则[J]
.铁道工程学报,2004,21(2):1-6.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8
1
王丽,汪勇,王建力.
氧同位素在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J]
.海洋地质动态,2004,20(9):16-22.
被引量:3
2
王丽,汪勇,王建力.
氧同位素在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探讨[J]
.江苏地质,2005,29(1):37-42.
被引量:7
3
侯文静,崔靖.
P55525型干线隔离器在成庄矿监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8):291-292.
4
熊熊,傅容珊,滕吉文,许厚泽.
青藏高原的地幔动力学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9):970-979.
被引量:8
5
毕思文.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统一研究的最佳天然实验室——青藏高原[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17(5):72-77.
被引量:22
6
胡晓林.
西藏温泉蛇的活动规律和栖息地选择[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2):77-83.
被引量:4
7
陈桂华,徐锡伟,闻学泽,王亚丽.
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活动构造带运动学转换与变形分解作用[J]
.地震地质,2008,30(1):58-85.
被引量:35
8
吴鹏飞,陈智华.
若尔盖草地生态系统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3):482-486.
被引量:2
9
王振群,乔有明,段中华.
青海湖南岸不同覆被类型土壤碳氮含量比较[J]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5):54-58.
被引量:10
10
李彬,袁道先.
中国近20万年以来古气候研究概况及其发展方向[J]
.地球科学进展,1998,13(2):192-19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60
1
陈霞.
阿拉善左旗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影响[J]
.区域治理,2018,0(50):250-250.
2
毕思文.
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方向与趋势[J]
.地球科学进展,2004,19(S1):35-40.
被引量:4
3
李韧,赵林,丁永建,沈永平,杜二计,刘广岳.
青藏高原季节冻土的气候学特征[J]
.冰川冻土,2009,31(6):1050-1056.
被引量:26
4
邹华,王振群,乔有明,段中华.
三角城种羊场三种植被类型生物量及土壤碳氮含量比较[J]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2):49-55.
被引量:1
5
高玄彧,白宪洲,李勇,孔祥生,盛海洋,孙小霞,赵瞻,陈蓉.
用碳氧同位素对沱沱河盆地古近纪及新近纪早期气候变化的研究[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1):19-23.
被引量:5
6
甄治国,钟巍,薛积彬,刘伟.
洞穴石笋氧同位素古气候重建应用[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8(2):125-131.
被引量:2
7
WU Shaohong,YIN Yunhe,ZHENG Du,YANG Qinye.
Climatic trend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1971-2000[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7,17(2):141-151.
被引量:17
8
钱辉,姜枚,Chen Wangping,John Nabelek,Zhao Dapeng,赵磊,王亚军.
青藏高原吉隆-鲁谷(Hi-Climb)层析成像与印藏碰撞的消减作用[J]
.地球物理学报,2007,50(5):1427-1436.
被引量:15
9
高晶,姚檀栋,田立德,刘勇勤.
羊卓雍错流域湖水氧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J]
.冰川冻土,2008,30(2):338-343.
被引量:15
10
王建明,王建力,李廷勇.
洞穴石笋δ^18O与δ^13C气候意义研究[J]
.热带地理,2008,28(5):395-399.
被引量:9
1
青藏高原研究缘何成为热门[J]
.西藏科技,2005(6):58-59.
2
对喜马拉雅山脉是“碳源”提出质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焰研究员[J]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6).
3
青藏高原研究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J]
.河南科技,2004,23(10):63-63.
4
Rudd.,WF,肖波.
高原隆起与气候变化[J]
.科学(中文版),1991(7):27-35.
5
邓万明,孙宏娟.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活动与高原隆升关系[J]
.地质论评,1999,45(S1):952-958.
被引量:30
6
赵文津.
岩石圈深部探测与青藏高原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2003,5(2):1-15.
被引量:12
7
我国对青藏高原研究已经进入新的阶段[J]
.中国科技奖励,2004(9):89-89.
8
王成善,丁学林.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新进展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1998,13(6):526-532.
被引量:51
9
赵凡.
挑战青藏高原“碳源”说——中国地质科学院刘焰研究员[J]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6):16-16.
10
刘东生.
青藏高原研究进入最佳期和青年肩负的责任[J]
.地理研究,1996,15(3):1-5.
被引量:1
地球科学进展
1996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