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科技奖励》
2006年第8期66-70,共5页
China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参考文献2
-
1(美)萨特米尔著,袁南生等.科研与革命[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
2(美)克兰(Crane,D.)著,刘等.无形学院[M]华夏出版社,1988.
同被引文献23
-
1李和宇,牛曦频.科技奖励与政府的作为[J].中国科技奖励,2005,13(1):49-53. 被引量:2
-
2赵继伟.我国科技奖励研究的发展特点[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1):46-48. 被引量:3
-
3龚春红.科技奖励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奖励,2005,13(6):66-68. 被引量:2
-
4钟书华,王炎坤.我国科技个人奖设置探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7):23-28. 被引量:6
-
5夏若江.从创新价值链看我国科技奖励制度[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11):14-17. 被引量:10
-
6徐安,傅继阳,赵若红.中美科技奖励体系的对比研究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4):29-31. 被引量:14
-
7王福涛.国家科技奖励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6(4):32-35. 被引量:15
-
8邓莉.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9):219-221. 被引量:5
-
9姚昆仑.美国、印度科技奖励制度分析——兼与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06(6):136-140. 被引量:23
-
10姚昆仑.国外有关科技奖励理论的评述(下)[J].中国科技奖励,2006(9):63-6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4
-
1马文军.评奖结果可重复检验性和评奖行为科学性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42(2):86-95.
-
2李叶飞.制度创新驱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源动力[J].中国城市经济,2012(1):129-131. 被引量:5
-
3钱伟.关于以著名学者命名奖项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的思考——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例[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1):27-41. 被引量:2
-
4杨冬梅,乔瑾,李惠宇,赵高峰.科技奖励申报组织与管理[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4(4):23-25. 被引量:3
-
5马文军,吴梦迪.社会科学研究奖项公信度的抽样测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34(5):36-39. 被引量:1
-
6陈渝,张枝子,李伟.基于ANT视角的区域健康信息交换运行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14):24-30. 被引量:8
-
7董婷梅.基于科技奖励视角的广西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3):4-6. 被引量:1
-
8饶莉,廖奕.国家科技奖励导向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20(1):24-29. 被引量:6
-
9孟宪飞,李正风,张寒.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改革及其问题——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思考[J].科学学研究,2021,39(2):193-198. 被引量:14
-
10赵万里,丁奎元.绩效困境与科技奖励的新范式——从科技政策到创新治理[J].科学与社会,2021,11(2):30-51. 被引量:4
-
1姚昆仑.国外有关科技奖励理论的评述(下)[J].中国科技奖励,2006(9):63-65. 被引量:3
-
2孙滔(编译).女性科学家的困境[J].科学新闻,2009(10):39-39.
-
3树英,玛琳娜·罗曼.新兴的另类科学职业[J].世界教育信息,2007,20(4):84-87.
-
4石伟.中小学教辅求索数字出版之路[J].出版参考,2008(15). 被引量:5
-
5声音[J].新闻前哨,2014(2):5-5.
-
6《前线》网络版第11期导读文章[J].前线,2003(11):62-62.
-
7李宇红.我国新锐新闻周刊的探索与创新[J].青年记者,2006(4):67-68. 被引量:1
-
8李大光.公众相信科学家[J].科学咨询,2003(15):7-8. 被引量:3
-
9初建.组织起来 加强协作 进行攻关——学习赵紫阳总理政府工作报告[J].科学管理研究,1981(4):1-4.
-
10A.H.范德韦尔,黄庆.电子书:发现与发明[J].出版科学,2011,19(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