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与乡土文学中还乡情怀的现代变迁
被引量:2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76,共6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26
-
1藤井省三.鲁迅《故乡》的阅读史与中华民国公共圈的成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1):109-128. 被引量:14
-
2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J].小说月报,1921,12.
-
3丁帆.作为世界性母题的“乡土小说”[J].南京社会科学,1994(2):58-62. 被引量:14
-
4《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7页.
-
5何希凡,余荣虎.无知的黑暗与刺目的启蒙之光——从《萧萧》看沈从文深层的乡土之忧[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6(8):31-35. 被引量:4
-
6杨青矗.《什么是健康的文学》,转引自丁帆.《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3页.
-
7[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0页.
-
8周作人.《地方与文艺》,《周作人自编文集·谈龙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2页.
-
9[美]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4页.
-
10《狂人日记》.
二级参考文献35
-
1甄翊林.《各省各级学校学生总数分配表(公立私立及耶稣教会立学校学生数均未列入)》,《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376页.
-
2《国民日报》.1922年3月20日消息.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北京历史纪年》.北京出版社.1984.389页.
-
3《“民国”11年度在校全体学生分省分系表》[J].北京大学日刊,1923,.
-
4《本校职教员学生籍贯一览表》[J].北京大学月刊,1918,.
-
5蒋静庐.《近代中国出版史料二编》,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316页.
-
6孙瑛.《鲁迅故迹探访记事》..《鲁迅研究资料》第8集.天津人民出版社,l981..
-
7中岛长文.《北京小记一》..《飙风》第14号.京都·朋友书店经,1982..
-
8《新潮社的最新》[J].北京大学日刊,1922,.
-
9张允侯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二)》.(北京·三联书店1979)
-
10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第14卷.《日记》1923年7月12日.
共引文献132
-
1宋炘悦,史建国.看者/被看者的解构与超越——以《故乡》的第一人称叙事为中心[J].上海鲁迅研究,2020(3).
-
2王卫平.“五四”及二十年代前半期的知识分子小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史论之一[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16-21. 被引量:1
-
3田建民,刘志琴.激情与理智的对话——鲁迅散文诗《死火》赏析[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4(8):70-74. 被引量:2
-
4李超.虐待老人问题的跨文化研究[J].人口研究,2004,28(4):43-47. 被引量:22
-
5何平.《故乡》细读[J].鲁迅研究月刊,2004(9):81-85. 被引量:7
-
6郑家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视野中的“五四”——“五四”思想史论(三)[J].文艺理论研究,2001(3):11-20.
-
7梅琼林.启蒙的历程:鲁迅思想中的医学理想与治疗型智慧[J].学海,2004(5):26-33. 被引量:4
-
8杨利雅,马秋.从物的角度对矿产资源法律制度的构筑分析[J].法学杂志,2004,25(6):68-70.
-
9罗岗.“校园内外”和“课堂上下”——论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的内在关联[J].当代作家评论,2002(4):133-140. 被引量:1
-
10尹康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工具论的形成与流变[J].文学评论,2002(5):137-145.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19
-
1赵静蓉.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与怀旧情结[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5):31-36. 被引量:70
-
2M.福柯,王喆法.另类空间[J].世界哲学,2006(6):52-57. 被引量:500
-
3耿传明.清末民初“乌托邦”文学综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8(4):176-190. 被引量:28
-
4种海峰.社会转型视域中的文化乡愁主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601-605. 被引量:11
-
5黄杨.现代乡愁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建设[J].探索,2011(1):111-116. 被引量:3
-
6欧阳谦.布洛赫的马克思主义观:一种“希望哲学”的理论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64(5):93-101. 被引量:6
-
7李淑英.回忆与忘却的双重拒绝与强化——鲁迅作品中的“记忆与遗忘”主题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14(1):78-87. 被引量:9
-
8周兵.“乡愁”文化与新型城镇化[J].学术探索,2015(4):85-91. 被引量:30
-
9王一川.断零体验、乡愁与现代中国的身份认同[J].甘肃社会科学,2002(1):7-10. 被引量:31
-
10彭佐扬.乡愁文化理论内涵与价值梳理研究[J].文化学刊,2016(4):113-118. 被引量:19
-
1冯柄勋,白述亮.传统与现代:网络时代的“教学相长”--一种基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初衷[J].新校园(中旬刊),2014(2):223-224.
-
2王学青.“大学之道”的现代变迁[J].现代大学教育,2008,24(2):38-42. 被引量:6
-
3任剑涛.重塑文化自信 引领现代变迁[J].广东教育(高中版),2006(9):4-5. 被引量:1
-
4王彦堂,吕术龙.语变六十年——政治语境浓缩共和国沧桑巨变[J].东北之窗,2009(15):10-12.
-
5朱开兴.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非智力因素[J].语文教学之友,2011(8):11-12.
-
6魏本亚.高中新课标新在哪里?[J].语文建设,2004(4):11-13. 被引量:7
-
7杨淑霞.浅议儿童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5,0(13):51-51.
-
8饶杰腾.温故知新[J].语文建设,2008(6):1-1.
-
9李雪峰,云淑萍.社会变迁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相融——以当代大学生心理行为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S2):212-215.
-
10清泉.台湾中学国文考题选登[J].满分阅读(初中版),2009(4):1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