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4-99,共16页
Studies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同被引文献31
-
1赖振寅.刀斧之笔与菩萨之心——秦可卿之死与曹雪芹的美学思想[J].红楼梦学刊,1999(1):122-137. 被引量:4
-
2金宋平.《红楼梦》第五回的时间与动力结构[J].红楼梦学刊,1998(2):82-86. 被引量:3
-
3刘上生.质实与空灵写实艺术的两种美学范本——“瓶儿之死”与“秦氏之丧”的比较研究[J].红楼梦学刊,1995(3):310-333. 被引量:2
-
4杨罗生.桃花牡丹岂相袭——驳袭人是宝钗的影子说[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6):41-45. 被引量:2
-
5杨罗生.性灵之真与理性之真的融合——钗、黛和好及其文化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04(4):103-106. 被引量:2
-
6冯其庸.论《红楼梦》的思想[J].红楼梦学刊,2002(1):4-17. 被引量:8
-
7王颖.《红楼梦》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借鉴与超越——从大团圆结局到“万艳同悲”的悲剧意识[J].红楼梦学刊,2005(1):34-43. 被引量:8
-
8赖振寅.“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J].红楼梦学刊,2005(6):184-203. 被引量:1
-
9段江丽.1949年之后《红楼梦》主题研究述评[J].红楼梦学刊,2006(1):201-215. 被引量:9
-
10王婷婷.《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不同的创作主旨[J].红楼梦学刊,2006(1):216-240. 被引量:3
-
1赖振寅.“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四)[J].红楼梦学刊,2007(5):307-325. 被引量:1
-
2沈新林.试论《红楼梦》中的“兼美”形象[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2):130-135. 被引量:2
-
3涂小丽.脂批中的“幻笔”是理解“钗黛合一”的关键所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4):16-19.
-
4陈石.《“钗黛合一”新论》[J].红楼梦学刊,1985(4):163-164.
-
5赖振寅.“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J].红楼梦学刊,2005(6):184-203. 被引量:1
-
6程建忠.“钗黛合一”新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2-33. 被引量:2
-
7杨波.也说“钗黛合一”[J].贵州社会科学,2004(1):70-72. 被引量:1
-
8辛欣.“钗黛合一”评议[J].红楼梦学刊,2006(3):321-345. 被引量:8
-
9李青.也谈“钗黛合一”[J].魅力中国,2010(23):298-298.
-
10夏令嘉.万艳同悲 殊途同归——从“钗黛合一”看《红楼梦》的深意哀叹[J].学语文,2008(6):1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