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正确认识“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正确认识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系统理论的重要基础。鉴于学术界的不同认识,结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从制度性和状态性概念相结合、理想性目标与现实性实践概念相结合的角度上科学系统地把握和谐社会的内涵。
作者
冯静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大连干部学刊》
2007年第2期4-5,共2页
Journal of Dalian Official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内涵
社会制度
社会状态
理想
现实
分类号
D60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9
1
胡能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意义[J]
.学习月刊,2007(14).
被引量:1
2
郝继明.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3):9-11.
被引量:7
3
王同起.
论和谐社会模式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J]
.学习论坛,2007,23(3):72-74.
被引量:4
4
杨长鑫.
和谐社会主义的特征及实现途径[J]
.唯实,2007(3):82-84.
被引量:1
5
应星.
着力从社会结构的视角把握中观层面“和谐社会”概念[J]
.社会学研究,2007(2):203-206.
被引量:6
6
王宁.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途径的思考[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7(2):30-31.
被引量:1
7
范希春.
浅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5):17-19.
被引量:1
8
逄春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科学界定[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5X):101-101.
被引量:2
9
邹丽华.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创新的基本特征[J]
.前沿,2007(6):151-154.
被引量:2
10
杨泽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J]
.中国市场,2007(22):88-89.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蒯正明,陈友华.
2007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综述[J]
.大连干部学刊,2008,24(1):39-41.
1
刘明德.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与现实要求的辩证统一[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5):67-68.
2
王春良.
架起通向民主、科学、依法执政的桥梁[J]
.理论前沿,2005(9):24-25.
3
索忠玺,靳雪荣.
浅论法治的目标与现实[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3(3):31-35.
4
陈永生.
中国司法鉴定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以侦查机关鉴定机构的设置为中心[J]
.清华法学,2009,3(4):84-104.
被引量:30
5
杨俊.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本内涵与运行模式[J]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3):1-5.
被引量:1
6
周凯.
从实践标准到“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J]
.探索,2002(2):77-78.
7
田应奎.
对实践概念的再思考[J]
.党校科研信息,1990(5):8-10.
8
喻永均.
论“三个代表”的统一性[J]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4,4(4):31-32.
9
葛军.
中国外交以人为本[J]
.世界知识,2004(7):20-20.
被引量:2
10
杨静楠.
中国语境中的法律实践概念[J]
.品牌,2014(9):184-185.
大连干部学刊
2007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