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看“以人为本”的最终落脚点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4-36,共3页
Study & Exploration
参考文献5
-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8.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
-
4仰海峰.形而上学批判[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
5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共引文献4608
-
1张士昌.社会发展动力的多元性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2):12-14.
-
2李松玉.制度权威和个人权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121-124. 被引量:9
-
3李丹.社会主义与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关系[J].社会主义研究,2004(4):15-18.
-
4周茜蓉.创造生活: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7):78-81. 被引量:1
-
5徐永军.政治制度正义、属性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4):14-17. 被引量:6
-
6初文杰.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与人的全面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25(4):121-123. 被引量:5
-
7王炎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共产党宣言》的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0(5):10-14.
-
8孟源.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主体性原则及其实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5):156-158. 被引量:6
-
9李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新发展[J].开封大学学报,2004,18(3):5-8. 被引量:1
-
10倪稼民.文化张力:在全球化进程中凸现[J].理论探索,2004(5):22-24. 被引量:1
-
1奥勒留,钱海燕(图).各有所用[J].高中生(高考),2012(3):59-59.
-
2潘飞.奉献:一种基于本能的天性[J].中国出版,2010(1):68-68.
-
3周文莲.他者关系中的“人的本质”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3):5-9.
-
4孟凡良,王松涛.泰鲁斯·托马斯纹身 心灵图腾[J].体育世界(扣篮),2010(2):34-35.
-
5赵荣霞.征服世界之后做什么[J].优秀童话世界,2012(4):21-21.
-
6余音绕梁[J].中国企业家,2012(8):40-40.
-
7杰夫.斯蒂贝尔.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J].商学院,2015,0(4):116-117.
-
8王颖杰.宁乌尔塔神小议[J].历史教学(下半月),2008(6):92-96. 被引量:1
-
9马佳威,子夜黑猫.追逐就不怕翅膀折断[J].中学生百科(悦青春),2017,0(1):101-102.
-
10蓝江.从赤裸生命到荣耀政治——浅论阿甘本homo sacer思想的发展谱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4):1-10. 被引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