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生命哲学美学的历史流变及其基本特征 被引量: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从最初的源头算起,生命哲学美学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典主义哲学时期的康德和席勒。再往后从发展期的莫里兹与施莱格尔,奠基期的叔本华与尼采,到成熟期的狄尔泰、詹姆士、西梅尔和柏格森,后续期的海德格尔与萨特等人,构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生命哲学美学流派的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生成”与“体验”,与此相关联,时间性与潜意识问题在生命哲学美学那里也就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生命哲学美学冲决了古典主义哲学美学的绝对理性主义堡垒,对于哲学和美学的现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 朱鹏飞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33,共7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基金 浙江省教育厅2005年立项课题(Z-05-112) 浙江工商大学青年人才基金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2.
  • 2[德]费尔曼.生命哲学[M].李健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8.
  • 3[德]尼采 张念东 凌素心译.权力意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 4[德]西梅尔.现代文化的冲突[M].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6:242.
  • 5[美]詹姆士.实用主义[M].陈羽纶,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1.
  • 6[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233.
  • 7张德兴.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1卷[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 8朱鹏飞.在绵延中寻找美——柏格森美论述评[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2):1-5. 被引量:3
  • 9[德]里克曼.狄尔泰[M].殷晓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50—251.
  • 10[德]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M].艾彦,等,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94.

二级参考文献7

  • 1亚里士多德 陈中梅(译).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 2[1](法)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 3[3](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 4[5]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 5[6](法)柏格森.柏格森书信选[M].陈圣生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 6柏克.论崇高与美[J].古典文艺理论译丛,2000,(5).
  • 7[8](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共引文献33

同被引文献92

引证文献9

二级引证文献2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