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崛起对“韦伯命题”的质疑与现代性儒学的建构
被引量:2
出处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0-112,共3页
Theory Journal
参考文献7
-
1杜维明 高专诚 译.新加坡的挑战[M].北京:三联书店,1989..
-
2杜维明.儒家与自由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2.
-
3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87.
-
4杜维明文集:第4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
5.杜维明文集:第5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
6罗荣渠.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A].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
7[美]罗兹·墨菲.亚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共引文献31
-
1吴锡存.发达国家公民教育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3(2):118-120. 被引量:8
-
2何爱国.调适、整合与重建:儒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十二种方式[J].河北学刊,2005,25(5):60-67. 被引量:2
-
3贾松青.国学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J].社会科学研究,2006(6):1-6. 被引量:11
-
4李景林.文化的“无用之用”与儒学未来发展的契机和天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18-125. 被引量:4
-
5周炽成.从陈荣捷和杜维明看儒学研究的世界化[J].现代哲学,2007(4):63-68. 被引量:2
-
6景怀斌.儒家的人格结构及心理学扩展[J].现代哲学,2007(5):48-56. 被引量:10
-
7杨帆,石金涛.中国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历程——追溯儒家伦理动因[J].科学学研究,2007,25(6):1192-1197. 被引量:12
-
8漆思,赵玫.现代性矛盾与现代化历史批判[J].学习与探索,2007(6):37-41. 被引量:2
-
9苏菡丽.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11-13. 被引量:1
-
10姜振寰.少数民族科技史在中华科技史中的地位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1-4.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9
-
1宇汝松.理性的成就与缺憾——韦伯社会发展观评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7(1):169-172. 被引量:2
-
2孟庆刚.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3):14-17. 被引量:3
-
3牛庆燕.和谐社会经济运作的道德信念启示——基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精神”[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30-33. 被引量:2
-
4张倩妹.解析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心态思想.学术视野,(77).
-
5爱德华·罗斯.社会控制[M].秦志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72.
-
6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7(美)罗斯(Ross,E.A.)著,秦志勇,毛永政等译.社会控制(M)华夏出版社, 1989
-
8(德) 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9储小平.儒家伦理与海外华人经济的发展[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3(5):80-86. 被引量:19
-
1付娟.马克斯·韦伯的理性资本主义论解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4):573-577. 被引量:1
-
2孙宗伟.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精神动力——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解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2):7-10. 被引量:7
-
3郭宏斌.基督新教与中国儒教、道教伦理观之比较——解读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与道教》[J].甘肃社会科学,2006(2):103-105. 被引量:6
-
4少贝.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1997(1):40-40.
-
5唐爱军.理性化与传统——《儒教与道教》的解读新视角[J].党政干部参考,2015,0(24):47-49.
-
6宗沪彬.宗教的经济伦理与比较宗教社会学——读马克思·韦伯的《儒教与道教》[J].青年与社会(下),2013(1):262-264.
-
7李金.韦伯的中国研究述要[J].探索,1994(5):47-51.
-
8回归儒学的普遍主义立场[J].学术界,2011(5):234-234.
-
9关志明.我看《辜鸿铭讲论语》[J].科技视界,2013(31):393-393.
-
10张全新.当代东方儒学研究的新成果[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4):93-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