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8-50,共3页
Education Review
参考文献7
-
1钟启泉 黄志诚.《美国教学论流派》[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
2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124页.
-
3朱佩荣.季亚琴科论教学的本质(下)[J].外国教育资料,1993(6):20-27. 被引量:26
-
4Keith Morrow,Marita Schocker,周根龙.交际法教学中课文的使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990(1):42-45. 被引量:2
-
5杜绍兴.《浅谈师生交往在教学中的特定作用》[J].体育函授,1991,(2).
-
6张治库.《学生集体的人际交往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评论,1993,(6).
-
7程晓樵,吴康宁,吴永军,刘云杉.学生课堂交往行为的主体差异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74-79. 被引量:12
共引文献45
-
1杨迎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法制与社会(旬刊),2020,0(11):185-185.
-
2徐红梅.构建生态型中学语文课堂探析[J].科教文汇,2007(31).
-
3李介.论课堂中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J].青海师专学报,2001,21(5):108-110.
-
4林宜玉,张崇惠.大班额预科班“交往式”育人模式的意义[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3):49-50.
-
5恽广岚.国内课堂参与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浙江教育科学,2005(5):3-6. 被引量:4
-
6谭忠真,刘沛林.教学模式创新和创造力发展中的“鱼”、“渔”之变[J].教育评论,2005(6):36-39.
-
7赵希斌.中小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特点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4):52-56. 被引量:5
-
8张捷,杨宏丽.两种不同的教学形态——教学交往与交往教学差异性剖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7(1):42-43. 被引量:3
-
9李清华.论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交往[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47-151. 被引量:1
-
10李英林,李爽.论高校德育主体交往行为的矛盾困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132-13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32
-
1王本陆.教学认识论:被取代还是发展[J].教育研究,1999,20(1):74-78. 被引量:29
-
2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9(1):53-69. 被引量:93
-
3陈旭远.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86-92. 被引量:50
-
4程晓樵,吴康宁,吴永军.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J].教育评论,1994(2):37-41. 被引量:47
-
5李其龙.交往教学论学派[J].全球教育展望,1989,20(6):18-24. 被引量:6
-
6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刘云杉.教学的社会学模式初探[J].教育研究,1995,16(7):31-36. 被引量:12
-
7俞冬伟.新课程改革视野中的课堂对话意识与师生关系重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1):115-118. 被引量:11
-
8李树英.教育现象学:一门新型的教育学——访教育现象学国际大师马克斯·范梅南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3):4-7. 被引量:101
-
9吴必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学科体系[J].旅游学刊,2007,22(1):6-7. 被引量:13
-
10吴小鸥.试析教科书依赖及其改变[J].教育科学研究,2007(1):14-17. 被引量:4
引证文献5
-
1弓巧平.高校新型课堂交往教学模式的构建[J].科教文汇,2008(27):71-71.
-
2帅飞飞,李臣之.教学交往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09(8):28-32. 被引量:6
-
3徐婕妤.交往教学论中师生关系的解读[J].亚太教育,2015,0(3):131-133. 被引量:2
-
4薛莹,蔡砥,滕丽.旅游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的教学交往[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6):111-112. 被引量:1
-
5钱叶.初中英语听说课中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J].新课程(中学),2017,0(12):205-205.
二级引证文献9
-
1朱江华.透过课堂提问话语看教师的教学交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6):82-85.
-
2王鑫,温恒福.教学交往的溯源与实践条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2):56-59. 被引量:1
-
3帅飞飞,李臣之.中学教师课堂教学交往行为意向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6):40-44.
-
4刘志家,杨娟.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中有效教学交往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2(16):25-26. 被引量:1
-
5付立侠.师生相互认知差异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7):100-102. 被引量:3
-
6李泽林.教学“交往论”研究现状与反思——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之八[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5(6):61-64. 被引量:2
-
7王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37(3):323-328. 被引量:3
-
8曾永贤,向国红,金晨钟,刘泽发.高校专业课教学应用微信互动课堂的实践研究——以农学专业课应用《农田野生植物识别》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0(16):13-14.
-
9林爱玉.关注有效落点 优化交往策略——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交往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3):111-113.
-
1吴捷.试论德育过程的特点及其优化[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18(3):10-12.
-
2陈伟.关于新课程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讨[J].青海教育,2010(1):35-35. 被引量:3
-
3张树宁,李来新.一堂好课应具有的四个特征[J].教学创新,2011(11):14-15.
-
4张树宁,李来新.一堂好课应具有的四个特征[J].青年教师,2011(7):38-38. 被引量:1
-
5张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J].亚太教育,2015,0(27):6-6. 被引量:2
-
6方俊明,赵微.学习成就、认知过程与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3(4):138-142.
-
7李才钊.家庭养育与子女学习成绩的关系考察[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9):15-15.
-
8朱欣欣,楼世洲.公平和发展:义务教育中的政府责任和政策选择[J].教育科学,2012,28(2):1-4. 被引量:1
-
9庞威.对话与体验:课堂中的批判与女性主义[J].基础教育,2008,5(10):4-6.
-
10张向众.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技术表达”——理论与技术关系的新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5):78-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