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2期92-93,共2页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参考文献4
-
1鲁迅.《怎么写——夜记之一》.《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8页.
-
2吴福辉.赵树理的文学影响力何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4):1-7. 被引量:6
-
3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A]..《赵树理文集》第四卷[C].[北京]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第1484页.
-
4陕西电视台“开坛”栏目组编.《开坛--文化名人纵横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153页.
共引文献9
-
1王文胜.论建国后乡村题材作品的非乡土化特征[J].江苏社会科学,2006(1):170-174.
-
2李蓉.“小说身体”的另一种“现代”:论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写法[J].文学评论,2011(3):131-137. 被引量:4
-
3陈理慧.敞向乡村大地的写作——评贾平凹的新作《带灯》[J].小说评论,2013(4):100-104. 被引量:6
-
4吴娱玉.“社会主义新人”谱系演化释证——以高大泉、梁生宝、萧长春为人物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2(5):93-104.
-
5郭冰茹.赵树理的话本实践与“民族形式”探索[J].文艺研究,2016(3):57-65. 被引量:3
-
6刘江.论赵树理的当下意义和价值——兼谈其符号性与非符号性[J].开封大学学报,2016,30(4):27-31.
-
7王美美.赵树理日本研究之探析[J].长江丛刊,2018(8):55-55.
-
8张楠.缘“地”意识的现实主义--基于贾平凹小说《带灯》的创作[J].美与时代(美学)(下),2021(6):88-90.
-
9李拉利,李刚.赵树理文学与政治的历史形态论(1949—1958)[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1):30-39.
同被引文献22
-
1鬼子,姜广平.鬼子:直面人民在当下的苦难[J].西湖,2007,0(9):86-93. 被引量:13
-
2关仁山.面对现实的写作[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1997,0(9):68-69. 被引量:4
-
3洪治纲.知识分子的另一种书写姿态——尤凤伟小说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2(6):111-122. 被引量:10
-
4严海蓉.虚空的农村和空虚的主体[J].读书,2005(7):74-83. 被引量:128
-
5轩红芹.“向城求生”的现代化诉求——90年代以来新乡土叙事的一种考察[J].文学评论,2006(2):160-166. 被引量:33
-
6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
-
7[俄]米哈伊尔·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刘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
8[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
9[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第4页.
-
10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G]//洪子诚.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1949-197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70.
-
1邱爱忠.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问题[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3,33(4):57-60.
-
2丁伯慧.别以为我是穷人[J].南方人物周刊,2006,0(4):37-37.
-
3张宇宁,李枫.同样的视角 别样的情怀——迟子建和鲁迅乡土抒情小说的乡土情怀比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6):87-89.
-
4张海俐.试析《故乡》与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J].长城,2012(4):76-77.
-
5杨剑龙,李伟长.“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论《秦腔》的叙事方式与情感表达[J].江汉论坛,2005(12):117-121. 被引量:5
-
6王静.生存的困厄与个人的突围——铁凝早期作品中个体的生存困境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2(3):31-31.
-
7杨士恒.鲁迅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6,0(1):24-25.
-
8张立功.父老乡亲[J].芳草(潮),2016,0(5):188-199.
-
9汪曼琦.我爱我的家乡[J].学苑创造(B版),2013(6):23-23.
-
10邹午蓉.王统照小说散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87,24(2):6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