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34,58,共5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参考文献15
-
1孔明安.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批判——拉克劳和墨菲的多元激进民主理论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42(4):19-25. 被引量:13
-
2胡大平.后马克思主义知识规划的由来和特征[J].人文杂志,2003(3):1-5. 被引量:6
-
3胡大平.走出“后马克思主义悖论”——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教训及其启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4(3):88-93. 被引量:6
-
4张一兵.后马克思思潮不是马克思主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40(2):11-14. 被引量:28
-
5孔明安.“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理论规定[J].哲学动态,2004(2):26-30. 被引量:19
-
6周凡.论“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4):44-48. 被引量:4
-
7胡大平.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逻辑及其效应[J].浙江学刊,2004(3):48-58. 被引量:7
-
8周凡.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谱系学及其语境(上)[J].河北学刊,2005,25(1):36-42. 被引量:14
-
9孔明安.论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基础——拉克劳与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剖析[J].哲学研究,2004(7):22-27. 被引量:5
-
10周凡.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策略——国外名家论社会主义之五[J].科学社会主义,2005(5):73-78.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102
-
1张一兵.深度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卢卡奇[J].哲学动态,1999(8):20-24. 被引量:13
-
2徐崇温.“五月风暴”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J].哲学动态,1988(7):43-46. 被引量:7
-
3戴维.麦克莱伦.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4(1):27-32. 被引量:23
-
4弗里德里克.詹姆逊,王则译.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49(1):45-51. 被引量:39
-
5P.雷诺兹,张明仓.后马克思主义是超越马克思主义的激进的政治理论和实践吗?[J].世界哲学,2002(6):56-67. 被引量:22
-
6卢卡奇 杜章智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5年..
-
7E Laclau, New Reflection on the Revolution of Our Time, Verso, 1990, p.212.
-
8Laclau, E. 1990,New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of Our Time, Verso.
-
9Laclau E & Mouffe C. 1985,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Verso.
-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2页.
共引文献90
-
1沈江平.“后马克思主义”: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检视[J].南京社会科学,2021(9):9-17. 被引量:1
-
2闫海潮.近年来国内“后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1):30-36.
-
3张盾.马克思新社会制度构想的当代回响——当代左派话语的深层历史逻辑[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4):11-16.
-
4王贵明.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J].探索,2004(5):130-135. 被引量:5
-
5张盾.从反现代性角度重新解读马克思异化理论[J].人文杂志,2004(5):23-27. 被引量:7
-
6P.雷诺兹,张明仓.后马克思主义是超越马克思主义的激进的政治理论和实践吗?[J].世界哲学,2002(6):56-67. 被引量:22
-
7刘化军.“后马克思主义”思潮述评[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18(4):30-33. 被引量:2
-
8李金辉.哲学向政治的回归:走出“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空间[J].理论探讨,2006(2):49-52. 被引量:1
-
9覃琮,李德.评拉克劳和墨菲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和重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1-6. 被引量:1
-
10张一兵.德里达:不在场幽灵的激进在场——《马克思的幽灵》的文本学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8(1):86-92.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74
-
1邹广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J].河北学刊,2007(2):35-38. 被引量:23
-
2庄福龄.尊重历史: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一个基本原则[J].河北学刊,2007,27(4):1-3. 被引量:6
-
3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走向和最新成果[J].学习月刊,2007(12):4-5. 被引量:1
-
4曾枝盛.“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J].学术研究,2004(7):53-57. 被引量:22
-
5马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转折点——评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29(1):23-28. 被引量:3
-
6陈振明.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7(5):13-18. 被引量:1
-
7陈振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批判[J].教学与研究,1997(6):23-29. 被引量:3
-
8叶卫平.西方“马克思学”评析[J].社会主义研究,1995(4):51-54. 被引量:2
-
9周凡.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谱系学及其语境(上)[J].河北学刊,2005,25(1):36-42. 被引量:14
-
10龚天平,何捷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5(3):70-71. 被引量:2
-
1张亮.国内近期“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简评[J].理论参考,2009(11):54-57.
-
2蒋国保.有差异的马克思主义与不一样的生态想像——生态马克思主义与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之比较[J].学术论坛,2016,38(10):1-6. 被引量:5
-
3李明.国内外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简评[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11(2):93-96.
-
4唐正东.经济学语境中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40(2):24-27. 被引量:3
-
5阎孟伟.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国外马克思主义[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20-22. 被引量:5
-
6胡大平.后马克思主义知识规划的由来和特征[J].人文杂志,2003(3):1-5. 被引量:6
-
7曾枝盛.后马克思主义思潮评介[J].理论参考,2009(11):47-51. 被引量:2
-
8黄继锋.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J].教学与研究,2006(3):53-58. 被引量:10
-
9张泽天.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特征[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1):35-39.
-
10张翼星.走进新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J].求是学刊,2001,28(4):9-12.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