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古代咏史诗的基本形态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咏史诗作为一种诗体,必然有自己的诗体形态。学界对咏史诗形态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而且多从“史”的角度进行分类,不能准确地反映咏史诗的发展轨迹和它所追求的理想范型,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缺陷。其实从“诗”的角度来将咏史诗划分为写实型、意象型和意境型三种形态,可以更清晰地展现咏史诗中诗人情志向历史渗透的方式以及咏史诗不断发展的过程。
作者 章建文
出处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24-27,共4页 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9

  • 1孙立.论咏史诗的寄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7(1):87-94. 被引量:12
  • 2(清)沈德潜选古诗源[M].
  • 3(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中华书局,2004.
  • 4(清)何焯.义门读书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 5逮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3.
  • 6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3.
  • 7(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 8(明)徐师曾著,于北山,罗根泽.文体明辨序说[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 9(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文章辨体序说[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共引文献20

同被引文献13

  • 1韦春喜.汉魏六朝咏史诗探论[J].中国韵文学刊,2004,18(2):13-18. 被引量:8
  • 2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2):98-106. 被引量:389
  • 3李勇忠.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J].外国语,2005,28(6):40-46. 被引量:48
  • 4林怡汝:《渡也新诗的咏史特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中兴大学,2007年.
  • 5[美]罗曼·雅柯布逊著,周宪译:《隐喻和转喻的两极》,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著:《激进的美学锋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17页.
  • 6痖弦:《抒大我之情》,渡也:《最后的长城》,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8年,第3页.
  • 7渡也:《诗中的原型》,《渡也论新诗》,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第93-94页.
  • 8[加拿大]诺思罗普·弗莱:《文学的原型》,吴持哲编:《诺思罗普·弗莱文论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85页.
  • 9[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荣格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143页.
  • 10[美]克林斯·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36、345页.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