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大众传媒在青年“蔻”文化建构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一、文献综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生活在大都市中的成年人群中流行一种以回归童真为特征的亚文化潮流,到了二十一世纪,这股风潮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这给商家带来了无限的商机,成人玩具店恰如其分的出现在都市的商业区中,和谐的与各种时尚元素共存着:我们也发现了大量的成人卡通、成人童书的存在。2006年,东方卫视主办的《莱卡我型我秀》中,师洋现象更是将“蔻”文化推向了极致。“蔻”族在衣着、表情、言语、行为等方面体现出一种明显的孩童化倾向,这一群体大多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条件追求他们喜欢的生活方式。《纽约时报》就曾经报道过近年都市中兴起的新三十成人典礼。该文认为现代都市的成人礼始于30岁而非以往我们认为的18岁,生理上的早熟与心理上的晚熟.两者距离愈拉愈远,这两者之间便是所谓的后儿童时代。追逐“蔻”文化的人群拒绝沉重平淡的生活元素、拒绝过于理智,崇尚活波、轻松、有趣、可爱的“蔻”文化,我们姑且称呼他们为“蔻”一族。
出处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5,共3页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卞仁海.释“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3):97-99. 被引量:2
  • 2刘琼雄.《拒绝长大》.《城市画报》,2004年6月25日.
  • 3陈映芳.《从青年文化的孩童化倾向说起》.
  • 4肖鹰.青春审美文化论——电子时代的“青春”消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0(4):58-65. 被引量:14
  • 5《重临后儿童时代》,http://www.zjol.com.cn/gb/node2/node29985/node88962/index.html,(伊人在线).
  • 6薛亚利.从“哈利·波特”看青少年非理性的文化欲求[J].中国青年研究,2006(7):67-70. 被引量:1
  • 7慕毅飞.《喜耶忧耶?看“成人童书”热销》,htrp://culture.163.com/editor/0310 20/031020_78797.html.
  • 8师欣.《师洋:出名修炼这8年》.载《南方周末》,2006-10-26.
  • 9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莱恩·朗赫斯特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页.
  • 10崔立浩.《台湾尽刮KUSO文化风》,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1-09/8/675709.shtml.

二级参考文献16

  • 1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22.
  • 2J. 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M].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4.6.
  • 3S.& E.埃文夫妇.欲望的通道[M].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1.
  • 4李银河.超女是“跨性别主义”的胜利[N].南方周末,2005—08—25.
  • 5W. Benjamin. Illuminations[M]. New York:Schocken Books, 1968.238.
  • 6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12.
  • 7尼尔·波兹曼.娱乐致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4.
  • 8罗兰·巴特.今日神话[A].吴琼,等.形象的修辞[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
  • 9F. Jameson. The Cultural Turn [M] . New York: Verso, 1998.20.
  • 10清华大学“BBS水木清华站”的《大话西游》讨论.

共引文献1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