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棉田三代亚洲玉米螟分布和转移为害规律 被引量:5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在棉株上的产卵部位以中部为主,由下而上在第3~11果枝的卵量可达87.5%;在棉株的水平分布上,由内向外,则以每果枝的第1~3节位为多,可占83.3%;在此范围内的卵量占总卵量的66.7%。卵块以产在棉叶叶背上为多,占97%。幼虫的分布和转移随龄期而异。1~2龄分布在卵块附近,3~4龄87.3%分布在第10果枝以下,5龄幼虫65.45%以上转移至第10果枝以上,在为害组织器官上,1~2龄幼虫45%为害,3龄蛀食20d以内青铃占61%,其次为害花蕾和主茎,并随龄期增长向大铃转移。
出处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13-14,共2页 China Cott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 1朱景治,黄再荣,张牧海.一代玉米螟在麦套棉田产卵及为害习性[J].植物保护,1990,16(S1):46-47. 被引量:2
  • 2冯殿英,高志民,肖振山.棉田玉米螟生物学特性观察[J]中国棉花,1987(02).
  • 3吴维均,严毓骅,蔡宁华.玉米心叶期玉米螟卵块的分布型及其在实践上的应用[J]昆虫学报,1965(06).

共引文献1

同被引文献40

  • 1邱志国,迟德富.两种筋骨草中蜕皮激素类物质的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7,25(5):85-86. 被引量:9
  • 2江苏省棉田玉米螟大发生原因及其防治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1994,22(1):35-37. 被引量:4
  • 3刘芳,杨益众,陆宴辉,康晓霞,余月书,陈建,吴洁云,万年峰.转Bt基因棉对棉大卷叶螟种群动态的影响[J].昆虫知识,2005,42(3):275-277. 被引量:23
  • 4全国玉米螟综合防治研究协作组.我国玉米螟优势种的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88,15:147-152.
  • 5张孝羲主编.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127-140.
  • 6丁锦华主编.农业昆虫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45-249.
  • 7张孝羲主编.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127-140.
  • 8张孝羲 主编.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127-140.
  • 9丁锦华主编.农业昆虫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57-299.
  • 10丁锦华 尹楚道 林冠伦 等.农业昆虫学[M].苏州: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31-132.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1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