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五四”作家的哀悯情感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五四”大多数作家都信奉一种人道主义理念,在这种以“普遍”和“真挚”为衡量尺度的思想原则下,他们理解的新文学的使命不仅是“表现个人对于环境的情绪感觉”,同时也是“扩大或深邃人们的同情与慰藉”。或许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以悲天悯人而执笔者,皆世界上可敬之文豪的赞语不一定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而新文学的尝试者一开始也未必个个怀抱文豪的雄心,可近十年的创作实践却一表明作家的哀悯情感已经渗人“五四”文学的肌理,并由此构成了“五四”文学灰色调的有机组成部分,展现出独特的沉郁苍凉的美感意蕴。
作者 倪婷婷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6-109,共4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现代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成果(项目批准号:05JZD00027)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0

  • 1西谛.《文学的使命》[J].文学旬刊,1921,(5).
  • 2陈独秀.《答陈丹崖》[J].新青年,.
  • 3周作人.《人的文学》,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1页.
  • 4陈独秀.《记陈独秀君演讲词》[J].新青年,.
  • 5周作人.《圣书与中国文学》,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42页.
  • 6郁达夫.《<茑萝集>自序》,《郁达夫文论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68页,第69页.
  • 7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时事新报·学灯》,1922年8月.
  • 8郭沫若:《生命底文学》,上海《时事新报·学灯》,1920年2月23日。
  • 9郑伯奇.《新文学之警钟》[J].创造周报,1923.
  • 10郑伯奇.《国民文学论》[J].创造周报,1923.

共引文献48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