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8-122,共5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11
-
1陈立人.论构建和谐自我[J].湖南社会科学,2006(2):25-28. 被引量:4
-
2弗洛姆.《人的希望》.辽宁大学出版社,1944年.
-
3哈贝马斯 曹卫东 傅德根译.《后形而上学思想》[M].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8页.
-
4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7页.
-
5莱昂.《后现代性》.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年..
-
7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三联书店,1987..
-
8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
9朱葆伟.关于哲学的问题研究[J].现代哲学,2003(1):10-15. 被引量:5
-
10Berger, Peter, 1974, The Homeless Mind, Harmondsworth: Penguin.
二级参考文献9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
2莱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78页.
-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86、284-285页.
-
4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
-
5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引自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商务印书馆,1999年.
-
6恩格斯:《〈资本论〉法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
7见张世英主编:《新黑格尔主义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84年.
-
8L.乔纳森·科恩:《理性的对话--分析哲学的分析》,邱仁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
-
9尼科尔斯.《谁打赢了20世纪哲学大战》[J].哲学译丛,2000,(1).
共引文献736
-
1庄仕文,李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15-17.
-
2王江燕.民主政治建设与公共权力监督[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11-14. 被引量:2
-
3戈钟庆.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42-45.
-
4周新城.经济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J].经济经纬,2004,21(4):1-4.
-
5鲁品越.哲学主题的历史变迁与当代走向——兼论“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解[J].哲学研究,2004(7):10-15. 被引量:6
-
6杨学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观念[J].哲学研究,2003(2):8-10.
-
7王岩.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重构[J].哲学研究,2003(3):10-14. 被引量:12
-
8梁宗华.韦伯的儒教伦理观[J].哲学研究,2003(3):21-26. 被引量:5
-
9陆剑杰.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维度的“解蔽” 要靠对它的实践论的正确解读[J].哲学研究,2003(3):35-37. 被引量:5
-
10李卫华.国民精神素质与国家兴衰——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中的心理和精神因素分析[J].改革,2004(4):118-121.
同被引文献153
-
1高清海,余潇枫.“类哲学”与人的现代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9(1):70-79. 被引量:66
-
2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42-45. 被引量:95
-
3赵崇南.试论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型[J].贵州民族研究,1995,15(4):121-126. 被引量:3
-
4费孝通.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3(1):3-13. 被引量:80
-
5杨念群.女人会说话吗?[J].读书,1999,0(1):28-33. 被引量:4
-
6李小江.世纪末看“第二性”[J].读书,1999,0(12):98-103. 被引量:9
-
7陈顺馨.强暴、战争与民族主义[J].读书,1999,0(3):17-24. 被引量:31
-
8叶敏.论公司信用基础多元化[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0(1):97-100. 被引量:10
-
9杨永忠,周庆.浅论女性话语[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4):17-20. 被引量:14
-
10董京泉.老子“道”的定义及实质之我见[J].哲学研究,2005(4):48-52. 被引量:6
引证文献29
-
1袁岚.浅析朱熹义利观及其现代启示[J].黑龙江史志,2013(1):6-7.
-
2阮超群.《道德经》的和谐之道对构建和谐人身的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7(3):34-36.
-
3李高君.人:从自我矛盾到自我和谐[J].齐鲁学刊,2007(4):127-130.
-
4王萍萍.论老子的欲望观[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5-8. 被引量:1
-
5杨永忠,周庆.女性的自我和谐与性别和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5):8-13. 被引量:1
-
6史少博.关于大学生因多门功课“挂科”被开除的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9(3):45-50.
-
7史少博.朱熹论“义”、“利”及其现代意义[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86-90. 被引量:1
-
8魏传光.“和谐”演进脉络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6-9. 被引量:2
-
9李高君.论实现自我和谐的阻力与进路[J].求索,2010(8):107-108.
-
10杨建毅.自我和谐的哲学意蕴[J].社会科学家,2011,26(2):7-11.
二级引证文献19
-
1刘建波.浅谈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发展趋势[J].南国博览,2019,0(8):149-149.
-
2杨永忠,周庆.论女性主体意识[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4):7-11. 被引量:38
-
3邹伟.《老子》中的“无欲”思想小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7):92-94. 被引量:3
-
4刘东.金融危机后中国传统商业伦理的现代价值重估[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6):29-35.
-
5马陇平.论和谐精神与法的价值实现的内在统一性[J].甘肃社会科学,2011(6):149-151. 被引量:3
-
6来靖军.论道家文化与罪犯改造[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2(10):250-251. 被引量:1
-
7马陇平.论构建法治型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途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0(2):124-128. 被引量:1
-
8黄关蓉.试论郗超之《奉法要》[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67-70. 被引量:1
-
9刘彬.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5(7):119-119.
-
10罗晓光,邱宇.企业诚信的内涵、结构与影响因素[J].科技与管理,2016,18(1):9-15. 被引量:5
-
1韩金华.论现代社会中人的自我矛盾与自我和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3):20-22.
-
2朱耀平.费尔巴哈、马克思与“哲学的终结”[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9.
-
3李高君.人:从自我矛盾到自我和谐[J].齐鲁学刊,2007(4):127-130.
-
4单信.属肉体[J].天风,1994,0(7):43-43.
-
5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的再思考[J].河北学刊,2006,26(3):96-98. 被引量:1
-
6曾素萍.现代义利统一与特殊表现[J].江西社会科学,1999,19(9):54-55.
-
7郭艳君.论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思想变革及其理论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63(1):158-161. 被引量:6
-
8李高君.论实现自我和谐的阻力与进路[J].求索,2010(8):107-108.
-
9陈维明.试析“自我”范畴[J].理论探讨,2000(5):41-42.
-
10王晓华.亚里士多德的身体主体论与美学思想[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1):1-8.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