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评价茅威涛,需要用点历史眼光。
越剧百年,大体可分三个阶段。1906年至1941年,不妨称作“前越剧”阶段。1942年袁雪芬倡导改革以来,到“文革”之前的20多年,是越剧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时期。我们观念中的越剧,就是在这个时段成型的。她的主要标志是《梁祝》、《西厢》、《祥林嫂》、《红楼梦》等一批优秀剧目和10多个声腔流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我们正在面临当代新越剧的建设过程。这个“新越剧“,既包含以前优秀成果的高质量延续,又包含当代比较成功的新创造。越剧成型于上海,那个时候,上海是越剧唯一的发展中心。从八十年代初起,由于浙江对地域文化的高度重视,先是省后是若干地市,办起一批“小百花”,使越剧的发展态势,已是两个中心了。这两个中心各有优势。上海完成了许多优秀剧目的“替身性”传承(尤以《红楼梦》最为突出)和流派继承人的培养,实力雄厚,使越剧的进一步发展有了稳固的基础。上海也有新剧目和舞台艺术的创新,相对而言,影响较小。
出处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10,共2页
Chinese Thea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