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4-138,共5页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参考文献9
-
1黄碧云.《怀乡—一个跳舞者的尤滋里斯》,《其后》,第74页,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4.
-
2王德威.《暴烈的温柔—黄碧云论》.《落地的麦子不死》,第173页.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
3黄念欣.《花忆前身—黄碧云VS张爱玲的书写焦虑初探》.
-
4黄碧云.《过誉》专栏《暂且》[J].明报周刊(香港),1999,(1587).
-
5黄碧云.《记述的背后》.《忽然我记起你的脸》,第173页.台北.大田出版社,1998.
-
6黄碧云.《忽然我记起你的脸》,第38页,台北,大田出版社,1998.
-
7黄碧云.《后话》,《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第202页.台北,麦田出版社,1994.
-
8黄碧云.《创世纪》,《突然我记起你的脸》,第109页.台北.大田出版社,1998.
-
9黄碧云.《一念之地狱》,《温柔与暴烈》,第129页,香港,天地出版社,2004.
同被引文献13
-
1赵小琪.孤独·本能·死亡——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三大母题论[J].华文文学,2000(3):49-52. 被引量:1
-
2颜纯钧.怎一个“生”字了得——初读黄碧云(上)[J].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7(2):7-11. 被引量:8
-
3张和龙.人类社会的自由难题——评安东尼·伯吉斯的《发条橙》[J].外国文学评论,2002(1):63-71. 被引量:21
-
4周伟红.双重阴影之下的挣扎——黄碧云小说论[J].当代文坛,2002(1):75-77. 被引量:2
-
5吴冰.转折时代的生命体验:黄碧云小说的内蕴[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1):107-108. 被引量:1
-
6刘绍铭.写作以疗伤的“小女子”──读黄碧云小说《失城》[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16-25. 被引量:4
-
7刘永.卡在喉咙里的金戒指——略论黄碧云小说的暴力美学特点[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5):67-70. 被引量:2
-
8李明夏.勒·克莱齐奥小说的音乐性:论《饥饿间奏曲》的《波莱罗》情结[J].中国比较文学,2014(2):107-113. 被引量:2
-
9许子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与“香港意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6):36-41. 被引量:11
-
10冯小桐.巴赫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解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33(3):149-153. 被引量:2
-
1张剑.飘泊病魂——黄碧云小说创作散论[J].殷都学刊,2001,22(4):72-75.
-
2黄念欣.一个女子的尤利西斯——黄碧云小说中的行旅想象与精神家园[J].当代作家评论,2006(1):132-137. 被引量:3
-
3周伟红.双重阴影之下的挣扎——黄碧云小说论[J].当代文坛,2002(1):75-77. 被引量:2
-
4吕叶.张爱玲小说述评[J].文学教育,2011(9):68-69.
-
5冯景元.“意外”弄人[J].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2(22):72-73.
-
6吴冰.书写中的生命批判:黄碧云小说的主题[J].长春大学学报,2007,17(7):64-65.
-
7施幸子.暗涌——评黄碧云小说《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盛世恋》[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6(7):50-51. 被引量:1
-
8黄薇.从《其后》看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J].北方文学(中),2015,0(5):68-68.
-
9张彤.夏目漱石的《其后》与鲁迅的《离婚》中的女性比较[J].山花(下半月),2015,0(6):133-134.
-
10颜纯钧.怎一个“生字”了得——初读黄碧云(下)[J].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7(3):20-23.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