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史识是治史的眼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读后
Historical Experience is the Eye of Studying History——Impressions of 《Street Culture:Public Space in Chengdu,People of Lower Social Strata and Local Politics,1870-193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史识于历史研究意义极大。《街头文化》就展示了作者王笛的“史识”,即独到新颖的研究视角、丰富翔实的研究资料和多元独特的理论方法。而这些能给读者以许多启迪与借鉴。
作者
郝正春
机构地区
中北大学
出处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年第3期128-132,共5页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Universities in Shanxi
关键词
史识
治史
街头文化
分类号
K061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24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陈旭麓.浮想录[M].陈旭麓学术文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3
[苏]E·M·茹科夫.历史方法记大纲[M].王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
程美宝.地方史、地方性、地方性知识--走出梁启超的新史学片想[R].杨念群等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
王泛森.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J].新史学,1997,8(2):93-131.
7
[美]鲁滨孙.新史学[M].齐思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8
[希]卢奇安.论撰史[C].缪灵珠美学译文集(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共引文献
24
1
李植枬,李珞红.
谈谈世界当代史学发展趋势[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1):27-31.
2
周采.
美国教育史学中的温和修正派[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2):49-52.
被引量:5
3
向燕南,尹静.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91-101.
被引量:12
4
李春雷.
留学生与民国时期史料的保存和利用——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2):5-10.
被引量:2
5
李友东.
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史学理论解读[J]
.历史教学问题,2008(3):94-98.
6
卢毅.
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4):99-105.
被引量:5
7
杨瑾.
20世纪国外学者关于中东近代史开端的争论[J]
.齐鲁学刊,2009(1):70-74.
8
隋福民.
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对经济史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一种历史角度的考察[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5-15.
被引量:3
9
朱其永.
“西方中心”还是“中国中心”?——对海外中国学一种解释框架的知识社会学反思[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6):8-12.
被引量:3
10
蔡桂生.
20世纪20-30年代刑法学的中西之争[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1):36-43.
被引量:2
1
张玮苇.
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0(8):240-240.
2
罗朝晖,王先明.
日常生活图景的再现与深描——评王笛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J]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7(1):421-428.
被引量:2
3
岳丽.
微观史与中国研究:《街头文化》的史学启示[J]
.丝绸之路,2016,0(8):27-28.
4
马敏.
追寻已逝的街头记忆——评王笛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J]
.历史研究,2007(5):167-184.
被引量:21
5
毕之怀.
走马俄罗斯之三:圣彼得堡[J]
.安徽统一战线,2003(12):19-22.
6
丁国强.
街头的生存意蕴[J]
.博览群书,2007(5):118-120.
被引量:1
7
谭华荣,李捷.
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J]
.贵阳文史,2009(6):88-91.
8
刘凤云.
清代的茶馆及其社会化的空间[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16(2):118-124.
被引量:13
9
葛传海.
探思茶馆文化与城市生活的互动--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J]
.黑龙江史志,2014(13):184-185.
10
汤达.
清末长沙街头文化及其公共性转变的背景[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33(1):18-20.
被引量:1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