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长江下游文化区的遗存与我国小曲酒的诞生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苏、杭是我国丝绸生产的大本营,其源远流长。河姆渡文化时代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己然不少,如纺轮、木质经轴、木质经纱梳理器(齿状器)、木卷布棍(中圆、两头有方榫以同一水平方向开有V形缺口,长24.55cm)以及骨质纬刀、角质棱形器等,构成人类初期纺织。至于纺织用纤维,在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相当丰富,如苎麻、葛、芦芒及各种藤条等,麻、葛、藤等皮衣经过浸渍和棒搅等工艺,变成又软又韧的纺织原料。第一期发掘出土的纺织工具有陶制纺轮106件,石制纺轮14件,一定数量的角棱器、木梳形器、木经轴以及骨匕、骨针、管状骨针、锯形器等。从许多纺织工具的分析看,当时的织布方法有编织草鞋式的织法、进入穿插倒勾式的织法,进步到木构织布机就能手脚并用,代替了2个人的操作法。遗址还出土了几支与后来织布机上的梭子极其近似的角梭,显得相当进步了。到了良渚文化时代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细麻布残片,经纬线的密度每为16根/cm^2-28根/cm^2,有的经线己达N31根,纬线密度20根,其密度己与现代细麻布相近,称得上真正的织布。钱山漾遗址还出土了丝织残绢片以及丝带和丝线,经专家签定,皆为家蚕所产之丝残绢片,经纬线平均密度达48根/cm^2。证明丝织工具和工艺达到很高水平。怎能不令人感叹先民的聪慧。这些都说明良渚文化时期的纺织手工业脱离了初制期,而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丝带辨状结构,平纹组织,4根股丝捻合成1根丝线,3根丝线结为人字丝带,总宽4.44mm-5.35mm。另有S捻向乱丝一团。钱山漾遗址还出土了与养蚕相关的竹编篓、篮、箩、簸箕、席等用具,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距今5300-4700年。还出土纺轮57件,反山遗址23号墓是一座具有女性特征的大墓,出土机部件端饰6件,可分成3对,2头各3件,一一对应配套,似为织机卷布轴,开口刀、经轴镶插端饰,证明当时可能已有原始腰机,人们己能用丝,麻和葛等不同原料进行绩麻织丝、横经打纬,织成蔽体御寒的衣裳。
作者 包启安
出处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6-78,共3页 China Brewing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 1徐辉,区秋明,李茂松,张怀珠.对钱山漾出土丝织品的验证[J]丝绸,1981(02).

同被引文献57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