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开放条件下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战略性思考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农村金融的强力支持。本文在剖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缺陷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尝试性提出六条战略性措施,以期对农村金融改革有所裨益。
作者
郭巧东
黄位旺
潘再见
机构地区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出处
《济南金融》
2007年第3期42-44,共3页
Jinan Finance
关键词
农村金融体系
制度设计
分类号
F830 [经济管理—金融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6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487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2
参考文献
4
1
潘再见.
新农村建设资金外流与回流机制研究[J]
.经济前沿,2006(6):47-50.
被引量:16
2
王双正.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深层次思考[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30-33.
被引量:68
3
王芳.
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一个理论框架[J]
.金融研究,2005(4):89-98.
被引量:224
4
张杰.
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
.金融研究,2005(2):1-12.
被引量:224
二级参考文献
46
1
刘润芳.
控制农村资金外流是解决农村发展“瓶颈”的关键[J]
.农村经济,2005(8):56-58.
被引量:4
2
孟献斌.
加大农发行信贷支农力度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J]
.中国金融,2006(3):26-28.
被引量:10
3
贾克玲.
欠发达地区资金流动、缺口与回流机制研究[J]
.金融研究,2006(2):185-190.
被引量:9
4
贝克尔.《家庭论》[M].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5
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5,(6).
6
林毅夫 Feder G 刘遵义和罗小朋.《中国的农业信贷与农场绩效》[J].《比较经济学杂志》,1989,13.
7
林毅夫 Feder G 刘遵义和罗小朋.1989:《中国的农业信贷与农场绩效》[A].载林毅夫.《再沦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
刘易斯(Lewis.W.A.).1954:《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A]..《二元经济论》,中译本[C].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9
马扎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M].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1932..
10
麦金农(Mckinnon R.I.).1993:《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中译本[M].上海-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共引文献
487
1
杨智.
金融发展如何影响非农就业——来自脱贫攻坚期间国家级贫困县的证据[J]
.投资研究,2021,40(6):129-146.
被引量:4
2
张峰,许干,张晓燕,程翔.
中国农村金融研究七十年的知识图谱分析[J]
.农村金融研究,2020(1):10-20.
被引量:1
3
汪雨雨,赵增力,罗琦.
互联网使用对农业生产信贷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农村9179户家庭的经验证据[J]
.林业经济,2023,45(2):42-61.
被引量:2
4
郭晖.
构建农行支持新疆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J]
.新疆农垦经济,2007(5):70-72.
5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李明昌.
贫弱地区农村金融制度绩效研究——甘孜州案例分析[J]
.金融研究,2006(9):15-29.
被引量:12
6
刘砚平.
“三农”问题与农村金融制度创新[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6):44-48.
7
高小琼.
新农村建设中资金回流问题研究[J]
.金融与经济,2006(z1):31-35.
被引量:2
8
刘旻生,易九桂,尹利民.
协商中的乡村治理--对乡村民主化治理的一项思考[J]
.农业考古,2005(6):81-84.
9
楚尔鸣.
扩大消费需求必须重视金融政策[J]
.消费经济,2009,25(1):9-11.
被引量:7
10
李娟娟.
浅析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J]
.华章(初中读写),2007(5):8-9.
同被引文献
23
1
赵敏.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64-67.
被引量:7
2
李喜梅,彭云飞,彭建刚.
对我国农村金融支持战略理论的再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4(1):71-74.
被引量:3
3
潘理权.
农村金融体系与“三农”问题探讨[J]
.技术经济,2005,24(3):15-18.
被引量:5
4
姚耀军.
农村金融理论的演变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5):2-4.
被引量:18
5
宋青锋,刘星,何芳.
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J]
.农村经济,2006(5):68-70.
被引量:13
6
李建英.
论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错位[J]
.经济与管理,2006,20(6):5-9.
被引量:17
7
许波.
新农村建设需要创新农村金融制度[J]
.济南金融,2006(6):45-46.
被引量:2
8
吴大庆,刘浪夷,彭湘杰.
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的实证研究[J]
.武汉金融,2006(7):47-48.
被引量:5
9
何明霞.
四大矛盾凸显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软肋”[J]
.武汉金融,2006(7):51-52.
被引量:1
10
丁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服务架构优化思考[J]
.济南金融,2006(7):24-2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4
1
潘理权,姚先霞,包青.
我国农村金融“双失灵”及其矫正路径[J]
.经济问题,2008(4):99-101.
被引量:7
2
王慧青,尹少华.
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
.林业经济问题,2007,27(3):284-287.
被引量:7
3
潘理权.
我国农村金融“二元失灵”及其矫正路径[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2):5-8.
被引量:6
4
文卫,袁英.
论新农村建设下的金融供需失衡及成因分析[J]
.金融与经济,2009(2):79-8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2
1
徐日升.
多元化金融体系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J]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4):22-25.
2
殷薇婕,蔡麟.
从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看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现象[J]
.中国商界,2009(8):28-29.
被引量:6
3
蔡良才.
影响农村金融稳定的因素研究——以漳州为视角[J]
.福建金融,2009(3):16-20.
被引量:1
4
杨明,骆江玲,李小勇,汪力斌.
社区滚动资金的运作和可持续性机制研究[J]
.农村经济,2009(6):62-65.
5
杨明.
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25(3):54-57.
被引量:1
6
邵晓琰.
构建良好的新农村建设融资环境[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106-107.
7
黄庆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问题——福建省闽侯县个案透视[J]
.未来与发展,2009,30(12):65-68.
8
姚先霞.
论新农村建设中公共财政制度的构建[J]
.调研世界,2009(12):15-17.
9
何锦,张锐.
加快建设需求主导的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1-93.
被引量:3
10
何锦,张锐.
加快建设需求主导的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23(6):32-34.
被引量:1
1
黄小花.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战略性思考[J]
.财经理论与实践,1997,18(5):41-43.
2
阙方平.
加强银行监管的战略性思考[J]
.中国金融,2003(10):32-33.
被引量:7
3
刘溶沧.
关于积累与投资的战略性思考[J]
.金融研究,1994(2):6-10.
4
李华,潘再见.
重构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战略性思考[J]
.达州新论,2007,0(3):22-26.
被引量:2
5
刘永祥.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战略性思考[J]
.金融理论与教学,2006(4):27-28.
6
陈拓,李金洲.
国内银保合作市场发展的几点战略性思考[J]
.市场周刊,2013,26(12):82-83.
7
李文占.
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战略性思考[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6(5):1-3.
8
金维虹.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的几点战略性思考[J]
.中国金融,2006(15):53-54.
被引量:2
9
周建宁.
对“入世”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取向的战略性思考[J]
.沿海经贸,2000(7):22-23.
10
经庭如,许文.
优化我国地方税体系的战略性思考[J]
.税务研究,2002(5):43-47.
被引量:12
济南金融
2007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