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修复预处理对层黏连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的影响
被引量:1
出处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7年第14期1962-1962,共1页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参考文献2
1 王晋芬,田相义,丛娟,殷卫东,张景文,龚方纯.几种抗原修复方法研究[J] .诊断病理学杂志,1997,4(1):34-35. 被引量:8
2 孙琪,李永红,张淼.抗原修复技术方法的应用比较[J] .宁夏医学杂志,2003,25(3):143-144.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3
1 王晋芬,贾红萍,张建中.高压锅在免疫组织化学中的应用[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6,12(2):174-176. 被引量:12
2 孟奎.抗原修复技术在免疫组织化学中的作用[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1,10(1):109-111. 被引量:15
3 贺占国,赵龙坡,陈彦杰,孙明,成继民.抗原修复液的种类、温度及作用时间对抗原修复的影响[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9(4):248-248. 被引量:8
共引文献15
1 朱忆凌,周丽菲,黄渊,徐少杰,吕益新.高压锅和微波炉加热抗原修复方法的比较[J] .温州医学院学报,2005,35(6):503-504. 被引量:1
2 杨举伦,宋蜀伶,李霞,赵玺龙,蔡琳.高原地区不同抗原修复方法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12):1115-1117. 被引量:2
3 崔永兴,涂静宜,李冬梅,李红民.不同修复方法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6,22(3):390-391. 被引量:5
4 李丹,李甘地,刘卫平,李俸媛,潘云.柠檬酸盐和EDTA缓冲液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Ki-67和bcl-2抗原修复的比较[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22(3):347-349. 被引量:7
5 沈溪明,何欣欣,吴东霞,陈耿标,林敏玲,李海刚.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抗原修复方法的探讨[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7,14(2):153-154. 被引量:6
6 史金娜,李永恒,马肃,赵尔扬.两种抗原修复法对牙-牙周免疫组化切片的影响[J] .口腔医学研究,2007,23(3):261-263. 被引量:1
7 崔永兴,涂静宜,李冬梅,李红民.不同修复方法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J]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15-17. 被引量:1
8 孙琪,李燕,李晶.免疫组化染色质量控制的经验和体会[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1):146-147. 被引量:12
9 李剑钢,陈明涛.抗原修复技术与卵巢癌肿瘤标志物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93-94.
10 郭丽,祁荣,吴鹏.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在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J] .沈阳医学院学报,2012,14(3):152-153.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10
1 魏波,郑鸿.高压锅和微波抗原修复法的对比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03A):611-612. 被引量:4
2 高才,周国燕.丙三醇水溶液玻璃结构松弛现象学研究[J] .物理化学学报,2005,21(8):909-914. 被引量:7
3 顾长芳,张雷,汪迎.应用压力锅和微波炉法进行石蜡切片抗原修复的比较[J]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6,25(6):377-378. 被引量:8
4 吴计生,段淑云,郝建平.免疫组化抗原修复的应用进展[J]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0):3592-3593. 被引量:8
5 Shi S R,Key E M,Kalra K L. Antigen retrieval in 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tissues an enhancement method for immunohis tochemical staining based on microwave oven heating of tissue sections [J]. The 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and Cytoochemistry, 1991 (39) : 741.
6 Daneshtalab N, Dore J E, Smeda J S. Troubleshooting tissue specificity and antibody selection: Procedures in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J]. Journal of Pharmac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Methods, 2010,61(2) : 127-135.
7 王伯云.病理学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65-594.
8 杨军.生理盐水作为抗原修复液的可行性[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9,25(2):217-218. 被引量:5
9 周航波,马恒辉,周晓军.应用高温高压抗原修复提高第一抗体稀释度[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9,25(6):670-671. 被引量:10
10 杨军,杨元华.临床实验诊断中抗原修复的生化机制[J] .中国医师杂志,2004,6(2):286-287. 被引量:11
1 杨举伦,宋蜀伶,李霞,赵玺龙,蔡琳.高原地区不同抗原修复方法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12):1115-1117. 被引量:2
2 马秀利,杨枭雄,周立新.不同抗原修复方法对大鼠嗅黏膜低亲和力p75NTR免疫组化的影响[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32(12):1410-1411. 被引量:1
3 熊正文,李春光,丁华野,田玉旺,史景泉.增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敏感性的新技术[J] .北京军区医药,2000,12(2):131-132. 被引量:1
4 张富军,侯卫坤,韩燕,宁启兰,王淑红,吕社民.一种新的抗原修复方法的应用[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0,26(3):375-376. 被引量:2
5 周丽华,唐廷勇,席刚明.不同年龄鼠脑免疫组化中胰蛋白酶的作用[J] .广东解剖学通报,1997,19(1):53-56. 被引量:2
6 骆新兰,许洁,刘艳辉,庄恒国.HE染色切片褪色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原修复方法[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1):59-60. 被引量:5
7 张威,梁英杰.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和染色条件对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的影响[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2,11(2):124-124. 被引量:1
8 骆新兰,林兴滔,罗东兰,刘艳辉,庄恒国.pH9.0不同成分的抗原修复液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影响[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2,41(3):192-194. 被引量:11
9 师铁英,高伟.大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传代培养的消化方法[J]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22(1):64-65. 被引量:1
10 王映梅,李培峰,刘一雄,师建国,闫庆国,王文勇,王哲.高压抗原修复方法在免疫组化染色的应用比较[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2,28(10):1098-1099. 被引量: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