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诵读作为最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其作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眼、口、耳、心并用。将书中死的文字符号转化为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的活的声音,从而使学生迅速直接地感知作品优美的言语和情韵。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积极的审美热情。为学生进一步分析理解文本、深入文本、品味文本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单一让学生反复诵读,而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内化文本。就会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停留在有声的外部语言层面,无法进入无声的内部语言层面,达到挖掘文本深层意蕴,获得审美享受,实现价值评估以及活用于社会实践、完善自我的更高阅读阶段。于是,朗朗书声过后,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上去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对文本的理解力、感悟力、创造力却在逐步退化.以致出现了读得出美声却讲不出美情、写不出美文的怪事。如何有效地运用诵读教学搭建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显示出其陶冶学生性情,积淀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实效呢?下文是笔者的一些拙见:
出处
《学语文》
2007年第2期19-19,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