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口号德育”的恒久伤痛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语文课曾因过于强调“思想性”而忽略其“工具性”受到人们的谴责,大众把学生语文水平的下滑原因归结为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然而,思想教育上的巨大付出与道德实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些人的文明素养之低、道德水平之差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以致于不少媒体一次次长篇累牍地专题性报道与讨论“中国旅客的文明问题”。媒体列举了国人大声喧哗、随意插队、乱扔垃圾、衣冠不整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司空见惯的不文明行为。而在那些中国人出境的主要目的地——法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的“请便后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等警示牌更像一根根无形的鞭子抽在国人的脸上。当“中国人”沦为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设了思品课、道德修养课等专业课程,甚至连语文课也一度强调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为什么事实还如此触目惊心?除了社会大环境、德育实施体系偏差等众多因素之外,作为人文内涵丰富、传承人类文明的语文课程也难辞其咎。我们不妨来看一则极具典型性的课例,便不难发现其症结之所在。
作者 沈火种
出处 《云南教育》 2007年第04S期8-9,共2页 Yunnan Education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