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在社会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适应社会,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和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有证据显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学校,在学校的课程和学校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实然”的课程是给定的,是以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也只是对课程的解读。希伯特等人认为这样的课程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把知识和应用分离开了(这源自哲学中对知和行的区分)。“这样的分离意味着学生应该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才能应用同一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被认为是让学生习得抽象的理论知识,于是教学靠灌输、掌握靠记忆和大量的操练也就是必然的了,学不能用也就不足为怪了。“实然”的中学化学课程基本上都是以理论为中心的。像高一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三章“物质的量”和第五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都是纯理论知识,而且其思想贯穿于全部高中化学课程中。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从结构理论开始再到物质的性质,是从理论到理论。物质的性质也是被理想化、绝对化、抽象化了的。如谈钠在空气中的燃烧,就只谈钠和氧气反应产生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事实上钠在空气中的燃烧是很复杂的,还与其他物质反应,还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和氧气的反应是主要的而巳。以课标为依据编写的新教材,相对于传统教材在这方面有所好转,但仍然没有脱离以抽象知识为中心的窠臼。教材这样处理知识,不仅使内容绝对化了,而且也遮挡了学生的眼目,使学生的思维绝对化了。对物质的用途一般都是轻描谈写,而且也很少联系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出处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共1页
Teaching Reference of Middle School Chem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