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与法》
1996年第2期10-11,共2页
Economy and Law
同被引文献23
-
1杨冬梅.关于经济法本质二重性的思考[J].当代法学,1999,13(5):26-29. 被引量:2
-
2王全兴.经济法学框架的初步设计[J].法商研究,1998,16(6):21-23. 被引量:5
-
3王全兴,樊启荣.可持续发展立法初探[J].法商研究,1998,16(3):58-65. 被引量:44
-
4王保树.经济体制转变中的经济法与经济法学的转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7,19(6):24-29. 被引量:32
-
5吕忠梅.产业结构调节法初探[J].法商研究,1994,12(6):5-10. 被引量:7
-
6张文显.宏观调控及其政策与法律的思考[J].中外法学,1994,6(1):1-3. 被引量:16
-
7[3]漆多俊主编.经济法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
8[7]"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中国经济的"软着陆"--我国宏观调控经验的初步总结[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
9郑少华.经济法--一种社会法观的解说[J].第六届全国经济法理论研讨会论文,1998,.
-
10[19]世界银行.蔡秋生等译.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二级引证文献20
-
1李雨阳.浅议网约车在共享经济背景下的法律规制问题[J].楚天法治,2019,0(12):102-103.
-
2洪叶.论非政府组织参与国家分享宏观调控权[J].宜宾学院学报,2007,7(8):79-80. 被引量:1
-
3许志跃.中外市场经济立法之比较[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1):65-67.
-
4李长健,王璟.经济法视野下的平行进口问题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76.
-
5周德荣.论我国经济立法主导价值的变迁[J].法制与经济,2008,17(4):44-46. 被引量:1
-
6丁国民,王慧玲.谁对宏观调控说“不”——探究经济法的可诉性问题[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1):77-82. 被引量:7
-
7姚海放.论宏观调控与政府经济行为的契合[J].法学家,2008(3):81-87. 被引量:4
-
8张骏.宏观调控权纵向配置研究——以宏观调控法为视角[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5):51-54. 被引量:4
-
9张骏.宏观调控权纵向配置研究:以房地产市场为视角[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1):102-107. 被引量:1
-
10张婉苏.后金融危机时代税法宏观调控的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6):95-100. 被引量:3
-
1田凯荣.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论比例、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关系[J].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89,8(6):56-60.
-
2陈希扬.宪法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J].法学杂志,1985,6(6):24-25.
-
3朱正圻.不同国家经济机制和宏观调节对比中可借鉴性探索[J].欧洲研究,1986,8(3):4-8.
-
4邵松梅.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探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6):31-32.
-
5刘超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J].求索,1992(4):11-14.
-
6周星华.单位投机倒把犯罪及对策研究[J].法学,1989(11):23-26.
-
7杨关.试析从严治党的三种心理障碍[J].学习与实践,1989(8):47-48.
-
8白光昭.行政改革与政府角色[J].中国行政管理,1993(5):15-15.
-
9程必定.用生产力标准对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J].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92,8(4):33-34.
-
10于伯军.置身大局谋一隅——宁河县人民法院服务“三保”工作侧记[J].天津人大,2009(7):4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