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素质”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核心
被引量:1
出处
《湖南社会科学》
2007年第2期172-173,176,共3页
Social Sciences in Hunan
共引文献34
-
1徐菲.青年女性犯罪的化学反应方程式[J].当代青年研究,2023(5):97-111.
-
2邓蕾.流动青少年越轨行为探析——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54-57. 被引量:8
-
3曹梦楚.高职院校学生越轨行为的标签理论分析[J].科教导刊,2014(17):228-229.
-
4彭艳芬.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J].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5):17-19. 被引量:2
-
5郑卫东,张清友.社区社会资本与乡村“问题少年”[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2):16-20. 被引量:4
-
6董金权.社会学视野中青少年越轨现象的整合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7(3):26-31. 被引量:2
-
7石岩,王霆,刘卫军.中外球场观众暴力事件中“袭警”问题审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4):293-298. 被引量:7
-
8李红涛,马博虎.大学生违纪行为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8(2):47-50. 被引量:6
-
9彭功阳,王永兵.完善来沪人员管理服务机制的若干思考[J].公安理论与实践(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2):58-62.
-
10黄海.“越轨”与“自洽”的乡村“混混”——以湘南H镇的农村不良青年为实证分析对象[J].中国青年研究,2008(9):13-16.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6
-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
3[意]贝卡利亚.论刑法与犯罪[M].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131-132.
-
4约翰·密尔.论自由[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11.
-
5道格拉斯 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湖南社会科学,2007,(2):173-173.
-
6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21(7):3-10. 被引量:312
-
1廖保平,陈茜.“软素质”中的硬道理[J].西部大开发,2006(3):41-41.
-
2关毅.法官遴选制度比较(上)[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4):12-17. 被引量:14
-
3韩毓海.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经济导刊,2014(7):19-25.
-
4严崇伟,王家忠.让法律文化与律师同行[J].中国律师,2005(2):15-18.
-
5王望波,王赓武.社会纽带与自由:移民社会的选择问题[J].南洋问题研究,2001(1):1-10. 被引量:1
-
6杨春艳.浅议内部审计管理处罚权[J].中国总会计师,2009(3):74-75. 被引量:1
-
7王进喜.律师事务所管理评价体系研究报告[J].中国司法,2007(8):40-48. 被引量:5
-
8耿克民.印尼专业集团执政地位的失去及其主要原因[J].亚非纵横,2001(1):40-41.
-
9蔡碧.“学习型政府”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11S):9-9.
-
10曾青未.民初法律冲突中大理院的解释逻辑——以婚姻个案为基础的考察[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60-63.
;